綜合報導 / 台北市
特斯拉明(23)日將公布最新一季財報,但這間電動車大廠,近期不只大舉裁員掀起討論,市值從去年七月以來,也已經損失約4000億美元,暴跌超過四成,也引起市場關注。特斯拉表現慘澹的原因之一,是在中國市場面臨激烈競爭。前彭博專欄作家分析,跨國企業和中國間容易出現一種「中國循環」(China Cycle),導致西方世界的創新技術,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幫了中國企業一把,特斯拉可能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去年第四季,中國比亞迪超車特斯拉,成為電動車銷量冠軍,也讓價格戰更加白熱化,特斯拉最新宣布,包括美國、中國、歐洲等市場,多項產品都將大降價。
帥氣外型霸氣登場,但特斯拉難逃競品低價血洗攻勢,美國最便宜的Model Y,現在一台不到140萬元台幣,已經降到發表以來最低價,雖然台灣市場暫未降價,但美國、中國、歐洲等主要市場,通通下調售價價格戰越演越烈。
路透社新聞旁白說:「馬斯克週日在X發文說,特斯拉的價格必須經常變動,才能讓生產與需求相符。」比亞迪和小米都以極低價格,在中國電動車市場攻城略地,讓特斯拉備感壓力,但中國能有今天特斯拉自己也默默推了一把,2018年特斯拉生產Model 3時遭遇瓶頸,當時中國政府提供誘因,吸引特斯拉到上海設立超級工廠,化解瀕臨破產的生存危機,但特斯拉在中國茁壯的同時,也扶植起中國供應商,例如製造鑄造機械的力勁集團,力勁不只為特斯拉生產,同時將機器賣給多家中國企業,默默壯大中國電動車生態系。
相較特斯拉中國車廠,在自家領土還享有「3S」好康,也就是補貼(subsidies)、供應鏈(supply chains)以及規模(scale),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補助不斷提升,2021年達到2260億人民幣,折合台幣超過十兆。
中國用來衝刺產業的國家政策支出,2019年占GDP1.73%,遠高於台灣的0.41%和美國的0.39%,不難看出中國如何傾全國之力大舉投資,而發展電動車的關鍵是電池,但絕大多數礦物的加工製造都由中國主導,在上游供應鏈的地位舉足輕重,更別提中國龐大的人口跟土地,市場規模他國完全無法輕易比擬。中經院科技政策評估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志言說:「過去我們希望合資廠,成為一個比較強的出口產品,可是到最後這些技術,慢慢被中國廠商內化吸收之後,轉頭跟你再做競爭。」
前彭博專欄作家史密斯也分析,許多跨國企業容易陷入「中國循環」,先是被廉價生產、龐大市場吸引進入中國,接著中國再透過合資、收購等方式,把跨國公司技術帶入自家企業,然後再將跨國公司擠出中國市場,最後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在世界市場上超車原來的跨國企業,中經院科技政策評估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志言說:「台灣過去也有類似的經驗,比說說像車用的零組件,那我們過去可能是在(中國)當地設廠,例如(中國)的勞動力,可是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有自己的員工中國籍的員工,出去開了公司回頭跟你競爭。」跨國企業可能短視近利,或對中國市場過度樂觀,因而無形中踏入陷阱,如何突破「中國循環」,需要國際社會齊心尋找解方。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