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維健 許中熹 報導 / 台東縣
在綠島,有一個依山傍海、風景怡人的人權文化園區,漫步優游只需要半天的時間。但是在這些心曠神怡的美景背後,更有著深刻的歷史傷口。最近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推出了白色恐怖時代的塑像陳列,對曾經羈押數千人的新生訓導處,有著相當真切的描述。
國府領台後,因為一九四九年之後,政治冤案氾濫,這個台東外海的小島,就成了放逐思想犯的惡魔島。從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七號,第一批良心犯登島,到一九六五年前後,政治犯分批移往台東泰源監獄。
六十年前的綠島,寫滿了思想虐待的醜陋歷史,這段逐漸淹沒的記憶,在將近十年前,經過各類社會團體的努力,二○○一年開始細密籌畫,終於在二○○六年,成就了現在的綠島人權文化園區,鉅細靡遺的記錄了,沈痛的歷史傷痕。
台灣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七年,經過三十八年的戒嚴時期,在這三十八年的戒嚴時期時代,有無數的生命跟財產被剝奪,有許多為台灣自由這塊土地,犧牲奉獻的民主先行者。透過綠島文化園區,建立一個以人權意識、環境權的一個氛圍,能夠在這個歷史的教訓中,能夠得到智慧與啟發。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是文建會在二○○六年成立的機構,五年來先後推出各類活動,將白色恐怖時期的黑獄傷痛,逐一詳實保留下來。雖然期間經過政黨輪替,不過新舊政府都一致同意,絕不迴避這個過去的禁忌話題,要讓每一個受難者,都有機會控訴,曾經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人間煉獄。
台東生活美學館,從九十七年七月接掌文化園區以來,是以人權教育及永續島嶼,兩個大的方向在經營。在硬體方面,把綠洲山莊跟莊敬園區的中正堂做整修,所有的建築物做活化再利用。一方面也做文史的調查,蒐集並整理過去,出土的一些文物資料,加以展示、研究與經營,把園區經營成一個人權的場域。
其實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創設構想,就是呼應「負面文化遺產」的概念。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文化遺產中,許多因為政治極權而衍生的現象,其中具有歷史教訓意義者,日本稱之為「負面文化遺產」,目的在檢討人類所犯下的的悲劇,警惕世人不可重蹈覆轍。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總共三十二公頃,從綠島鄉公館村公館鼻開始,包括將軍岩和人權紀念公園,還有綠洲山莊跟新生訓導處,到更後面的技能訓練所,都有過讓台灣人傷心欲絕的痛苦回憶。目前人權文化園區重新規劃,希望透過一磚一瓦的復原,讓傷口成為時間的註腳,表達大家對政治掛帥的深惡痛絕,幾年來多次大型活動,都受到國內外人權團體的推崇。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誕生於白色恐怖時代,先後兩個名稱不同的歷史階段。包括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六五年,第一個十五年的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以及隔了七年之後,又在一九七二年到一九八七年設置第二個十五年的綠洲山莊。一九八七年台灣解嚴之後,綠洲山莊才跟著撤銷,這兩個各自存在十五年,拘禁過許多政治犯的海上監獄,一共關過數千多人,新生訓導處時代還有近百個女犯。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九號,國府宣布戒嚴。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號,蔣經國公布解嚴。中間長達三十八年的高壓統治,以及無所不在的白色恐怖,被關在綠島的政治犯,最能深切感受到箇中的痛苦。
一般人很難想像,在戒嚴體制下的軍法審判,可以把無罪的人逼得俯首認罪,而且還會互相出賣。每個政治犯從被捕的那一天開始,就在跟自己的意志對抗,可是疲勞審問加上黑獄酷刑,鐵打的漢子也會倒下來,等到聆聽審判、發監執行,整個人都變了一個樣子。
最後送來綠島的時候,才逐漸找回破碎的靈魂,可是坐穿牢底,終於刑滿釋放,又要面對另一次社會監控的慘痛磨難,這些記憶構成了,台灣人權運動的最大動力。歷史傷口可以被原諒,但是不能被遺忘,如果夏天到綠島度假,千萬別忘了看看這個展覽,它可以讓你更加清楚權力的氾濫,其實從來沒有徹底絕跡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