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未來的台北(一)

張世輔 杜廣奎 報導  / 台北市

  一月十二日是台北市建城一百一十週年紀念日,從古老的山城小河,一百一十年來脫胎換骨,成為典型工商文化的大都會,在台北市我們體會到傳統和現代的多樣風情,在各種摩登繁華的景象間,也飽嚐了噪音、污染和交通壅塞之苦。但是不論如何,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台北人是懷抱著濃厚的情感,談起台北風貌,每個人心中都有最欣賞、最依戀的地方,在最近一項大型的見證台北的活動中,民眾有一次和台北城市對話的機會,表露了大家對台北風貌的不同看法。

  上個星期六,在許多民眾的歌聲和掌聲中,台北市歡度了110歲的生日,對一個人來說,110歲是令人尊敬的人瑞,不過對一座城市而言,110歲只不過是略具雛型的初生都市,有人說,台北市在快速的成長中,淡化了它的風貌,有人則認為,台北的美要您用心的去捕捉和體會,110年來,台北市到底留給市民一個什麼樣的記憶場景呢?讓我們先來玩一個市民與城市對話的小遊戲。

  市民透過記憶和體驗,立即說出他們心目中最美的台北,如果是您,您的答案會是什麼呢?這裡有近三十七萬張堆成小山的選票,民眾以票選選出他們心目中,台北十大建築或城市風貌,這是一場大型的城市對話遊戲,最後有一百一十名標的物列名,市民心目中的前十名分別是:一、中正紀念堂,二、新光摩天大樓,三、故宮博物院,四、圓山飯店,五、南京西路圓環,六、台北新站,七、陽明山花季,八、大湖公園,九、陽明山國家公國,十、國父紀念館。解讀這兩場遊戲的結果,有許多相似之處,台北市民的記憶和深層的需求也一一浮現。

  中正紀念堂和國父紀念館,擁有廣大的開放空間和提供各式活動,早就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在記憶中無法磨滅,陽明山公園和陽明山花季,也是民眾假日何處去的第一目標,至於排名第二的新光摩天大樓,一崛起就吸引市民的注視,除了是高聳的地標,更主要的是,它提供了市民駐足的空間,「約會在新光」已經成為城市對話的新名詞。

  排名第八的大湖公園,原本是一個社區公園,不過擁有寬廣潔淨的人工湖,滿足市民親水的需求,因此名列前茅,這裡依山傍水的景緻,常常成為民眾拍照留念的景點。這次票選最令人跌破眼鏡的是,老舊的南京西路圓環,居然高居第五名,曾經風華一時的圓環,以各式小吃和熱鬧的商家吸引台北市民的注目,如今隨著時空轉換,褪色沒落,令人不勝唏噓,找回昔日圓環的生命機能,是民眾對它念念不忘的主因。

  進一步從年齡層的交叉分析來看,年紀輕和年齡長的市民是各取所需,也分別展現了不同的都市生命力。如果從十名以外的排名來分析結果,其中透露了一些警訊,值得有關單位的重視,首先是公共工程或公共建物,像學校、體育館、道路和橋梁等,都列名在後,可見公共建物或工程在民眾的心目中,還未能達到視覺和實用的需求。其次,在山河環繞的台北市,清澈的外雙溪是比較能被市民接受的溪河,至於遠近馳名的淡水河和基隆河,反而遠遠落在後頭,因此,加速淡水河和基隆河的整治以及開發,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一個城市不能沒有記憶,也不能沒有歷史,更不能缺乏內涵,透過人、空間和活動的組合,一個城市創造了生命力,而延續這個生命力的動力是全體的市民。這一張文化地圖,是民眾票選出來的新景觀,圖中標示了市民心目中的台北之美,台北新的生命力,似乎躍然圖上。「見證台北」這項活動,讓市民重新檢視所處的環境和空間,並認真的接近、體驗,甚至疼惜周遭的一草一木,政府相關單位也應該從這次活動當中,體悟「民之所好而好之」的真諦,讓台北市成為民眾成長記憶中最美的場景。

  清晨,一群人,聚集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參加一項慢跑活動,鳴槍起跑,民眾從廣場,沿著仁愛路的林蔭大道,朝市政府廣場前進,台北城市的風貌在民眾輕快的步伐中,移動轉換,城市中一股躍動的生命力,也從一點延續到另一點,「奔向台北的未來」,正是解讀這場城市對話的最佳寫照。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