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新竹縣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居住的社區有文化、有品質,但是如果享受的人多、付出的人少,就很難成功,經營社區環境,讓它生生不息、祥和富足而有品味,最重要的是得要用心來付出,所以社區最需要改造的是文化,是社區每一個人的心。人與大自然的互動關係,蘊含著無數人生的智慧,回想光復五十年來的台灣,您回饋了這個社會什麼,您又付出了多少呢?
今年五十六歲的雪霸農場主人范增達,正忙著招呼遊客,向遊客解說,他栽種七年有成的小藍苺。曾經當選十大傑出專業農民的范增達,二十年前來到新竹觀霧山區,先後買下八公頃土地,栽種水果,經過八年墾荒,五年等待,范增達才有後來七年的年年賺錢。
范增達苗栗農校畢業之後,自己自修日文,一邊在農藥公司服務,一邊學習果菜栽種,他先調查十年內,果菜公司所有農產品,在那一個產期、那一種蔬果的價錢最好,然後再租果園自己種、自己賣,後來他拿租地栽種賺的錢,從竹東來到觀霧山區,買土地開墾,九年前,他接受當時擔任省主席的李總統建議,開始栽種奇異果,為此范增達還在四十八歲那一年,帶著字典,遠赴紐西蘭,學習如何栽種奇異果。
喜歡讀書的范增達表示,從果園經營當中,他發現果農賺錢的訣竅是,要用心研究、提昇品質、錯開產期、調節產量,而政府也應該多多在這一方面,協助輔導果農。來山上墾荒二十年,范增達為山區原住民創造了就業機會,為了力行社區環保,十八年來山上的垃圾,范增達都運回竹東的山下處理。如今范增達將果園規畫成休閒農場,學習農業經營的小兒子范啟敏,可望繼承父業,范啟敏說,台灣現在該是工業回饋農業的時候了。
對於同樣是務農的王德和來說,工業似乎掠奪農業的多,回饋農業的少,面對農村的污染和果農的競爭,王德和非常有環保的遠見。王德和繼承父親兩甲果園的文旦,他是今年的模範農民,但是孩子不想務農,王德和夫婦只好自營自銷,王德和說,麻豆果農應該多出去走走看看,研究如何讓產業文化化,麻豆農業和社區的改造才有希望。
住在苗栗將軍山的李欽德夫婦,是一對「半路出家」的「鴛鴦神農」,民國七十年,他們夫婦兩個人來到山上,在零點六公頃的荒地上,建立自己的事業和美麗的家園。李欽德剛剛種茶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肥料下得太重,茶樹死了一半,現在他不但種茶製茶,還組織中華茶葉發展協會,到處推廣茶道和茶的文化。
李欽德的老家原本就在這個山上,台灣光復後全家搬到苗栗市,十五年前,產業道路開通以後,他才回到這兒蓋房子,民國二十五年出生的李欽德,他的國語是在台灣光復初期學的。在開始種茶以前,李欽德上過班、做過生意,他還曾經到台北學習美容美髮,當了三年四個月的學徒。嚮往美髮業高收入的李欽德,學美髮出師了之後,回到故鄉苗栗市先後開了兩家美容院,做得有聲有色,他還得過美髮比賽的第一名,但是生性好動,又勇於嘗試的李欽德,最後又選擇種茶來滿足自己。
李欽德的茶葉經常得獎遠近馳名,現在收入還不錯,他的成功,對於當地的茶農是一個很好的示範,李欽德夫婦現在就住在自己的茶園裡,他們不但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改變了自己的故鄉。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