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築客家村

蘇瑋婷 李宇承 報導  / 新竹縣

  週末假日,您打算和家人到哪裡走走呢?如果有時間,不妨到新竹峨眉鄉,來體驗這裡的農村新風貌!您能想像嗎?一群沒有建築工程經驗的大學生,憑著熱情,居然大大改變了新竹傳統的客家農村。

  這是起源於一堂交通大學建築系的選修課,助理教授許倍銜把教室搬到了新竹峨眉鄉,帶著學生進駐當地,利用竹子、木材和稻草,打造五個大型的農村藝術裝置,像是橋墩上的入口意象,一到整點就有精采的燈光秀,湖邊的涼亭,能讓居民聊天釣魚,還能讓觀光客欣賞湖光美景,而他們的創意作品為農村增添趣味,更吸引了許多觀光客。

  來到新竹峨眉鄉的這一天,雖然下著雨,但一眼望去,綠油油的稻田被群山圍繞,山林中的傳統客家農村,美極了,而這一幅美麗圖畫,現在多了新亮點。橋墩上的入口意象,一整排用竹子搭建的裝置藝術,想像一下,稻穗搖曳的情景。往前看,大型的圓弧屋架特別顯眼,小農們的農村市集,將在這裡展開。還有湖畔邊,可以釣魚的休閒涼亭,客家庄的田野樂趣,設計感十足。

  這群平均年紀只有21、22歲的學生,拿起工具的熟練度,不輸一般老師傅,很難想像,三個月之前,他們連劈竹子都不會,現在的他們,不管男生女生個個都是竹構築高手。

  學生們能有深刻的學習體驗,源自於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許倍銜的教育理念,上學期他開設了一堂「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的課程,讓他決定把教室搬到校外,帶學生走出校園。

  許倍銜想到,兩年前曾經到峨眉鄉,參加插秧體驗活動和當地結緣,要不就把教室搬到這個客家農村,沒想到社區協會一口答應,由三位農民提供場地共襄盛舉。採訪的這一天,學生們正好專程上山,為的是要補強被連日大雨破壞的作品。

  帶著斗笠,熟練的捆綁鐵絲,希望補救作品的破損,因為這個空間,要作為當地農民的小型市集,販售自產的鴨蛋、稻米,還有手工製品。雖然開幕式的這一天下著雨,暫時無法在室外擺攤,但看到學生這般的「保固服務」,讓居民很感動。

  時間倒回2014年底,許倍銜和30位同學,先花兩個月時間設計構思,當都市孩子碰上當地客家農民,腦力激盪後擦出的火花,是就地取材,使用竹子木材和稻草,要打造出五個不同主題的裝置藝術。

  有了雛形之後,接下來最大的挑戰就是實作經驗,但每個都是建築菜鳥,只有九天的施工期,得和時間賽跑,帶著睡袋,還有簡單的行李,學生老師進駐峨眉鄉,展開一場改造農村計畫。

  竹子刺傷了手指,這樣的皮肉傷,天天上演,擦了藥,簡單包紮後,又繼續上工,學生們的堅持努力,甚至吸引一群經驗老道的師傅,一塊加入,傳承老技術。像是竹編工藝師施志成,對竹編藝術很有一套,主動指導學生傳統的竹構技法。

  另外,七年前開始推動人道建築理念的義築發起人,簡志明,也帶著多年經驗,加入農村改造的行列。

  原本寧靜的農村,開始變得朝氣蓬勃,從清晨,雲霧飄渺,陽光尚未露臉,學生們開始早起作工,直到太陽下山,點燈熬夜,還捨不得放下手中工具,農民們看到學生認真努力的模樣,常常主動送宵夜和點心,加油打氣。一切辛苦,總算在今年春天,有了完美的成果。

  結合燈座還有整點報時的效果,峨眉鄉的入口意象,很科技,又不失田園風情;另外,這個圓弧形的拱形屋架,雖然施工難度高,但完工之後,成了居民的室內教室,擺放傳統農具,轉化為一個兼具展示與活動舉辦的多功能空間。而湖邊的涼亭,除了讓居民聊天釣魚,也可以讓觀光客欣賞湖光美景,一舉兩得。

  一學期的課程,緊緊拉進當地孩子和學生們的這份純真友誼,而創造的空間,也已經開始發揮功能,一群平凡的人,共同創造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這不只是一堂學校的選修課,而是一段都市孩子和偏遠地區的在地農民,攜手打造農村藝術的故事,除了為在地社區營造,更希望這些設施都能發揮實際功用,讓百年客家人文風情,能與大自然共存。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