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姵潔
擁有13年新聞採訪經驗的教育電台主持人朱玉娟,秉持著訪問時必須用「同理而不是同情」的心態和尊重的角度把受訪者的故事說出來,讓聽眾聽到社會中不同的生命聲音。
在「轉角有藍天」節目中,朱玉娟用話家常的訪問方式讓受訪者把自己當成朋友,進而了解這些受訪者的困境、難題,更在節目中替受訪者發聲,讓社會大眾了解他們的故事。也曾有以前的受訪者私下打電話向她求救,她也會替受訪者找到社會管道來幫助他們。她笑著說,節目的「售後服務」很重要,這也算是對受訪者的承諾,把他們當做朋友不只是來賓。
在製作社會關懷節目時,讓受訪者取得信任是最困難的一部份,除了要讓弱勢族群知道訪問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之外,還要避免他們在節目中被認出,有這些前提後會比較容易讓受訪者講出自己的故事。朱玉娟表示,曾經訪問過一位榮獲文學獎的精障朋友,但這位受訪者因為以前有過平面媒體沒幫他做匿名保護,讓他在生活中被認出的經驗,所以對媒體不信任,後來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親自和他溝通,這位受訪者才肯接受訪問。
有了這些訪問中的小插曲,讓朱玉娟了解到訪問心態很重要,例如,做節目是要站在幫助弱勢族群解決問題和讓社會大眾改變觀念的角度,而不是因為這些採訪內容可以豐富自己的報導讓節目更加精彩才去做的。朱玉娟說:「不能把受訪者當成成就自己的工具,而是要幫助他們。」
製作完「轉角有藍天」後,朱玉娟說:「在節目播送時表面上是我們幫助了弱勢族群,但實際上他們教會我更多,教會我們在面對人生苦難、考驗時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生命的歷程,只要不放棄,一定可以把考驗和難關轉換成生命中的養分或是成功前的暖身。生命不可能直線而行,但在轉角後會找到自己的一片藍天。這也是我把節目名稱取為轉角有藍天的原因。」
在媒體界工作了21年的朱玉娟從國中開始就立志當廣播節目主持人,但因為環境的變化讓她一開始只做了兩年廣播,就轉換跑道在警廣擔任記者。她表示,在跑了13年新聞後,居然又能在教育電台重拾主持棒,原本以為是繞了遠路,後來才發現其實每段歷程都有它的意義,有了記者的經歷反而對做節目更有幫助。
朱玉娟認為,對社會的關懷不一定只能在社會關懷節目裡面做,更重要的是擁有那份關懷的心,她期許自己能透過節目做到讓聽眾朋友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是改變社會的種子,只要願意改變就從自己開始,也期許能跟聽眾朋友一起成長,成為改變台灣社會力量的族群。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