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兩岸新聞報導獎(3)】電視類評審:作品應反映兩岸發展趨勢 展現深度及方向

邱書昱、徐嘉藝

 兩岸新聞報導獎電視類獎項每年競爭激烈,曾擔任多屆電視類評審的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認為,作品必須要反映當年度兩岸關心的議題,以及未來關係的發展或趨勢變化,更要展現出在議題掌握及報導上的深度。


 同樣曾任評審的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黃葳威教授表示,兩岸新聞的議題一開始很少,其中較多的都是跟著一些民間團體進行採訪,例如跟著宗教團體去賑災,後來隨著兩岸的交流加深,才慢慢發展成媒體自動自發策劃專題,從政治經濟、人文教育等角度去深入報導。


 歷屆優勝作品多數報導以人文內容居多,張五岳指出,人文議題所佔比例本身就偏高,能夠刻劃出兩岸現況,未來有哪些值得省思及更多關注的議題,像是競爭力、教育、人文的報導面向,就遠比特定廠商或台商在大陸經營狀況的議題,更容易得到評審者的青睞。


 黃葳威表示,人文議題不會牽扯到敏感話題,也較容易追踪,在採訪上會更加周密嚴謹,使得很多媒體願意在這方面做嘗試。


 在評比各家電視新聞時,張五岳說,評審在評比各類作品時,因為報導件數眾多,能不能夠清楚掌握主題和議題意識,以及畫面的取材、報導的深度,都會是獲獎的考量之一。報導獎的評審是以傳播類及兩岸的專家學者擔任,所以作品必須在取材、運鏡與兩岸報導的專業素養上,凸顯出卓越性和特殊性。


 而黃葳威坦言,除了要考量聲音、畫面品質外,最重要是報導的角度是否客觀,消息來源是否多角度,還有是否有真正訪問到相關人員,資料收集的完整性也是重要的一點。


 兩岸新聞報導獎確實夠能促進兩岸新聞的發展,張五岳表示,獎項越來越多元豐富,媒體對於兩岸新聞報導的積極參與,新聞更加多元且務實的報導,相信對於兩岸民眾彼此間有更多的充分資訊理解,扮演著機極正面的角色。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