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4 14:00

台灣研究書籍銷量升溫 修復二二八記憶

台灣研究書籍銷量升溫 修復二二八記憶 | 華視新聞

黃嘉燕

 配合二二八事件70週年,讀冊生活網路書店2月26日至3月31日舉辦「鎮壓、逮捕、還有之後種種的事情」主題書展,一起回顧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的一段共同歷史,用記憶代替撕裂。


 去年二二八受難台灣畫家陳澄波被誤認還在世的風波後,讓大眾驚覺自己對於台灣歷史其實一知半解。讀冊生活網路書店表示,坊間相關書籍出版量逐年成長,其中《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與《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二書持續熱銷,去年出版的《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一出版就登上分類暢銷榜,顯示越來越多讀者對台灣經歷過的歷史想要更進一步瞭解。


 過往礙於資訊流通不夠開放,讀者對於「日本時代」僅有一知半解的想像,無法完全體會老一輩心中的懷念,今年登上各家書店暢銷榜第一的《灣生回家》提供了另一個記憶日治時期的視角,強調當時發生在台灣島東部的溫情故事。另外,《隱藏地圖中的日治台灣真相》與《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敘述十九世紀末的台灣,一窺當時生氣蓬勃的民間生活百態。


 日治時期結束,政權轉換之際,發生了二二八事件。《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一書則詳細記錄了從1895年成為日本殖民地到1986年民進黨成立,不到百年的時間,台灣跨越了民主的門檻,擁有合法反對黨的存在與公平競爭的選舉。


 其中,二二八事件後的「白色恐怖」至今依舊是個敏感的傷口,更因當時禁止討論、散播消息長達43年,許多案情、真相便逐漸消失於歷史中。這兩年在意識抬頭的風潮下,許多民間力量開始收集並公開當時的史料與文本,《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透過閱讀受難者獄中書信、遺書與判決書,再參考歷史文獻與訪談家屬,重現記憶分歧的白色恐怖歷史。而解嚴至今28年,經歷了數次政黨輪替,官方始終沒有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相較於政府的消極,由民間出版的《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為1987年解嚴後第一份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呈現轉型正義工作不多的進展,期待藉著這些過去被掩埋的歷史出版,讓所有人正視真相,才能真正地與過去的創傷和解。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