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0 15:39

【顛覆閱讀想像】獨立書店「做自己」 打造專屬文化

【顛覆閱讀想像】獨立書店「做自己」 打造專屬文化 | 華視新聞

郭雅茵、陳宜秀、吳瑞銘、范祐嘉

記者/郭雅茵、陳宜秀、吳瑞銘、范祐嘉

縱使閱讀風氣消退、購書的習慣改變,台灣仍有上百家獨立書店不求利潤、堅持理念,希望建立書本與人的親密關係,甚至帶動地方上的文化,漸漸地,走出有別於一般大家熟知的連鎖書店,創造屬於獨立書店自己的價值。

文化部台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中顯示,去年上半年有近四成的民眾不曾去過實體書店,隨著閱讀方式的改變,逛書店的人越來越少,許多書店也紛紛轉型。

對此,「瓦當人文書屋」店長陳晏華也提到,書店必須創造閱讀之外的服務,比如結合戲劇表演、電影欣賞或打造住宿空間,讓書店產生更多價值。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店長張正,曾擔任《四方報》總編輯的他認為,台灣社會缺乏對於東南亞文化的了解,所以想以東南亞文化為題材開設書店,「做壞了也應該,做好了就特別」,這是他開書店的初衷。

張正說,紙本書有長久以來人們所賦予的知識光環。另外,閱讀紙本書有「你必須專心」的門檻,是門檻也是好處,而書店因為是實體空間,讓人有面對面的意義,這也是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最大的不同點。

而獨立書店在理念和營收間該如何取得平衡?陳晏華認為,兩者並沒有一個平衡點,理念的自我實現往往大於營銷的收益,不虧損已經是很好的狀態了。「偵探書屋」探長也直言,先求活著,再求理想,有了先後就有平衡。

張正則有自己獨特的經營模式,店裡的書只借不賣,而且借無期限,歸還後押金全數退還,就是為了讓前後讀者透過書籍交流,感受彼此溫度,最重要的還是讓台灣社會更了解東南亞文化,重視台灣移工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每家獨立書店都有來自它們各自的鮮明特色,端看店主人的個性,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書店散發出的氛圍也有所差異,因而發展出多元的面貌。

「無論如河」創辦人之一的雅鈴也有同樣的看法,每間獨立書店都有主人的一部分,而「無論如河」就乘載了他們四個人的夢想。今年初,他們剛接下這間店,在理念與現實必須兼顧的情況下,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尤其是營收的部分,賣書的獲利有限,所以要維持書店的基本營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此,雅鈴笑著說:「對我們來說沒有賠錢就是賺錢。」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