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慧、廖翊庭、梁嘉容、徐安萱
【專題記者陳潔慧、廖翊庭、梁嘉容、徐安萱綜合報導】民國83年,中山醫學院(現為中山醫學大學)成為國內第一所擁有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的大專院校;97年,《語言治療師法》公告上路。相較國外,台灣語言治療的環境發展較慢,語言治療師也出現人力不足、分布不均的情況,影響孩童就醫。
語言治療人力不足 資源難普及
在美國校園體系中,語言治療師並非陌生的存在。他們與其他特殊教育訓練並存於學校內,為孩童提供第一線且全面的診斷治療。從三至五歲孩童上的學前班(Preschool,類似台灣幼稚園階段),到五歲後小學階段,都提供語言治療服務。
然而,由於台灣並無豐富的語言治療人力,語言治療無法普及校園,多仰賴學校老師及家長發覺並通報,缺乏專業主動介入。近年政府為彌補校園中語言治療的不足,設置「語言治療巡迴服務」。老師發現孩子異狀後,先行通報家長主動就醫;若家長尋求協助,校方得向教育局提出申請語言治療巡迴服務,再經教育局評估是否給予幫助。
各地語言治療師公會支援巡迴服務的人力,但每學期只有兩次到校服務的機會,一次僅一小時。「一學期兩個小時的課程,實在難有治療效果。」適健復健科診所語言治療師連俐雯指出,政府預算經費不足、人力缺乏,成為語言治療深入校園的最大阻力。
一般地方醫院、小型診所也較少提供語言治療服務,新光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陳怡光指出,語言治療所需的時間長,需要獨立空間,因此語言治療成本相對高,導致有語言問題的孩子需花長時間排隊候診,他也嘆道:「可能影響早療成效。」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張綺芬也指出,語言治療資源更有城鄉分配不均問題。
根據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電子學報第74期人物專訪報導指出,雙北地區語言治療師執照登記有247人,宜蘭花東地區有34人,外島地區僅有五人。以每萬人人口計算,嘉義巿民每人有0.67位語言治療師,居全國之冠,花蓮為0.21位位居第十五名,金門縣僅為0.08位,連江縣則掛零。
以就業分布情況來說,北部地區仍占多數,東部地區情況雖然沒有吊車尾,但由於花蓮、台東海岸線狹長,交通十分不便,對於有需求的孩童而言仍不樂觀。面對比例懸殊的分布狀況,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蘇心怡表示,希望可以透過政府的力量去創造職缺,縮短城鄉差距。
「通常我們希望個案回到居住地附近接受治療。」張綺芬也表示,現在各地方醫療院所開始提供假日、夜間看診服務。家長不須再特地請假、舟車勞頓帶孩子到外縣市的醫學中心,提高課程出席率、配合度,自然看得見治療成效。
高等教育 培育第一線治療師
近年來,國內語言治療高等教育漸受重視,舉凡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馬偕醫學院、中山醫學大學都設有語言治療相關學系,也有越來越多人踏入語言治療師的執業行列。
以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為例,學生在大一時必須修習《溝通障礙學導論》,針對所有在語言治療領域會碰到的個案,了解基礎的概論介紹。若就兒童語言部分,相關科目則有《兒童語言發展學》、《學齡前兒童語言障礙》、《學齡兒童語言障礙》等。而要處理兒童語言問題,還必須學習《語言學》,認識自己嘴裡說的中文。
馬偕醫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詹妍玲解釋,大部分人對自己平常嘴上說的、聽的通常覺得理所當然、不加思索。不過就語言治療師的專業來說,他們必須要對自己使用的語言有所理解,「用英文講就是有sense,要有語感。」
為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學理知識與實務接軌,語言治療相關科系的學生於大四就會到各醫療院所,進行長達六個月以上的臨床實習。實習期結束後,有將近3個月時間準備語言治療師國考。
國考內容含六大類科,每科80題選擇題,分別是「基礎言語科學(包括解剖、生理、語音聲學與語音知覺)」、「神經性溝通障礙學」、「兒童語言障礙學」、「嗓音與吞嚥障礙學」、「構音與語暢障礙學」以及「溝通障礙總論(包括專業倫理)」。任一科不得有零分、且六科平均分數須達60分,只要分數合格就過關。應屆畢業生若不是表現失常或是未準備充分,基本上都能順利通過考試。
105年語言治療師高考全國及格率81%、106年近84%,及格率高。 詹妍玲提到,法令規定相關學系名稱一定要包含「語言治療」四個字,否則學系資格無法被核可,也就無法參與國家考試。以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為例,當初下設的「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因系所名稱不符,讓畢業學生想要考照,卻無法被肯認身分,最後由學校提出相關證明,才能順利考照,之後也正式更名為「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所)」。
97年《語言治療師法》公告實施,根據第一章第2條,要成為語言治療師,必須得是「語言治療學系」出身,又或主修語言治療,實習一定時數且畢業後才能參加國考,取得證照。因此,語言治療師的專業無法被取代或兼任。
政府資源應到位 留住語言治療師人才
詹妍玲認為,要談語言治療師的人才荒,到底是因為成功考取證照的「專業人才太少」,還是因為醫院的經營考量,導致「雇用人才少」,其實有許多複雜的因素牽涉其中。
張綺芬表示,自己帶領的兩位實習生,在臨床接觸兒童個案前都必須寫報告、運用哪些治療方法;事後寫檢討報告。朝八晚五、沒有寒暑假跟隨專業語言治療師的指導,學習面對每個獨特的個案,將醫療專業自然地融入在治療課程中。
「學生們聽到『語言治療師供不應求』很高興,代表他們畢業一定有工作。」語言治療師在台灣的待遇雖然不及美國優渥,張綺芬表示,台灣語言治療師在受薪階級仍算是不錯的水準。連俐雯也表示,只要不要求錢多、事少、離家近,語言治療相關科系學生畢業絕對不會失業。
然而,語言治療相關科系學生考取執照後,通常選擇留在大學、研究所的縣市就業;或是選擇大都市求職。相較之下,偏鄉並無拉力,吸引年輕語言治療人力前去服務,政府也無提供政策,改善偏鄉留不住人才的情況。
詹妍玲呼籲政府應做好橫向、縱向整合,負責醫療體系的衛福部與培育人才的教育部應該保持良好的溝通管道。針對語言治療師,給予等同於其他復健科部門的資源與關注,留住專業人才。她語重心長地說:「澳門的相關機構其實都會跑來台灣找人才,中國大陸也是。它們的語言治療發展沒有台灣成熟,『獵人頭』是很常見的事。」
兒童語言問題日趨受到重視,語言治療師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角色,在一片人力不足、人才外流的窘境下,政府機關、醫療院所以及最重要的家長都必須關切語言治療議題。無論如何,下一代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你我都應盡全力為兒童的權益努力。
【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2】破解迷思 家長應尋求專業 把握孩子黃金治療期
【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3】治療資源失衡 影響孩子醫療權益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