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0 09:00

【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二】破解迷思 家長應尋求專業 把握孩子黃金治療期

【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二】破解迷思 家長應尋求專業 把握孩子黃金治療期 | 華視新聞

陳潔慧、廖翊庭、梁嘉容、徐安萱

【專題記者陳潔慧、廖翊庭、梁嘉容、徐安萱綜合報導】「我的孩子又不是智能障礙,為什麼需要治療?」當孩子被察覺語言發展有異,常因為家中長輩對語言問題的刻板印象,導致家長之間對孩子「是否接受語言治療」產生衝突,甚至認為上正音班、剪舌頭就能痊癒。語言治療師建議,家長應尋求專業的醫療管道,以免耽誤孩子的黃金治療期。

家中寶貝語言發展慢半拍? 0~6歲是黃金治療期

近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已將新生兒聽力篩檢列入必備的檢查項目,自民國101年3月15日以後出生、未滿三個月的新生兒,均可獲得聽力篩檢補助。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張綺芬表示,此政策幫助大多數聽損孩童,進入早期治療管道,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除了患有聽損、自閉症或唐氏症等主障礙等兒童能及早進入正規醫療管道,其餘都必須仰賴家長、幼稚園老師察覺孩子語言問題,進而主動尋求醫療協助。美國國家耳聾和其他傳播障礙研究所(NIDCD, 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提供聽力語言學習里程碑量表,家長可針對小孩的語言發展作初步判斷。

新光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陳怡光叮嚀,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全數通過量表上、對應年齡範圍的指標,之後再針對不足部分練習時,仍碰到相當程度的困難,此時就建議家長到醫療院所,尋求較完整的評估與治療。

「與家中兄弟姊妹、學校同儕比較,是最快的方法。」適健復健科診所語言治療師連俐雯表示,若孩童有語言發展問題,容易產生自卑感。更可能因不擅溝通表達,造成日後不願意與人接觸的人際問題,甚至養成習慣用搶用鬧的傾向。

親子互動有撇步 6大技巧促進語言發展

「她其實知道ㄅㄆㄇ是什麼,但就是不知道怎麼發音。」童媽媽回憶當時發現女兒晴晴(綽號)講話「臭拎呆」,把「舌頭」說成「ㄎㄜˊ ㄎㄡˊ」,嚴重的時候,甚至無法理解晴晴想表達什麼。因此,童媽媽決定帶晴晴到醫院進行語言治療。

治療初期,童媽媽在家與晴晴互動時,常會因為狀況沒有明顯起色,覺得焦躁、挫折,甚至對晴晴發脾氣。童媽媽擔心治不好語言問題,影響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憂心晴晴未來上小學,會被同學笑。這樣的想法讓童媽媽開始感到自責。

「很多家長認為語言治療師只是在跟小朋友玩就可以玩出效果,為何自己在家玩卻沒用。」連俐雯表示,其實語言治療背後牽涉深厚的醫療專業與學理知識,經驗豐富的語言治療師會用很自然的方式,引導孩子喜歡上課。語言治療師透過專業的技巧,搭配桌遊、繪本或圖卡等媒介教材,將治療融入在遊戲當中,讓孩子樂在課程。

「語言治療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非儀器就能取代。」張綺芬表示,語言治療課程除了幫助孩子,同時也是在教導家長該如何與孩子互動。現在家長普遍忙於工作,然而忙碌不能當作缺乏陪伴的藉口。她建議,父母每天陪孩子念五到十分鐘的繪本,積少成多對孩子都是很大的助益。

連俐雯更希望家長每天能撥空20分鐘與孩子互動,並在過程中運用下列六個語言治療常用的技巧,方法簡單卻能有效刺激孩子語言發展。

技巧1、自言自語(Self Talk)

自言自語是語言治療臨床上最基礎、父母可以在家實行的方式。家長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一邊敘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看到的東西,比如:「噢!媽媽在玩車子,媽媽的車子是紅色的的」。連俐雯表示,很多家長不理解語言治療師為什麼要這樣和孩子溝通,但這其實都是治療的技巧。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