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題路上單打獨鬥 聯合報游昌樺樂此不疲

在專題路上單打獨鬥 聯合報游昌樺樂此不疲 | 華視新聞

銘報

記者/葉芳吟

今年獲得吳舜文新聞獎的聯合報影像中心記者游昌樺,像個獨行俠,許多專題都是靠他攝影兼文字,單打獨鬥完成。這條路或許別人看起來辛苦,但對他而言卻是種享受。

南藝大音像紀錄所畢業的游昌樺認為,對他而言,拍攝紀錄片無法有穩定的收入。「當時我報名了聯合報的招考,想說試試看,意外就進入聯合報當編輯,不過我也發現自己並不適合編輯的工作。」這份不適應持續了一年半,終於在udn tv成立後得到救贖。

他說,當時聯合報要擴增影音新聞比重,招收「能拍能寫」的同仁到udn tv,熱愛文字及影像的游昌樺,決定要嘗試看看,這個決定讓他從編輯變成一位記者,同時,也更接近他喜愛的「影像」工作。

「在udn tv,我可以自己拍、自己寫、自己剪。」喜歡事事自己來的游昌樺,回憶起在udn tv的那段時光,表示非常開心、幸運。而後,udn tv停止申請頻道,轉為影像中心,游昌樺仍持續拍攝、採訪,喜歡單機作業的他,使他在專題製作上有更大的發揮。

「對我來說,拍攝技術上並沒有甚麼困難,因為我過去就時常自己拍攝紀錄片了。」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的他,早已習慣一人拍攝作品。加上在udn tv時期,「自拍自寫」讓他找回了拍攝的靈感,因此,部分專題都選擇單機製作。今年獲得吳舜文新聞獎的專題《非煤家園之路—德國、英國》就是他單機製作而成。

拍攝《非煤》時,游昌樺排除萬難、積極爭取約訪機會。(圖/游昌樺提供)

當時著手執行《非煤》議題時,游昌樺說,他希望是華文媒體未出現過的「新東西」,並嘗試新觀點。於是他積極地在國外網站蒐集相關資料,只要找到議題的相關人物,就會勇於發信,並進行鍥而不捨的追蹤、積極約訪,因而讓這份專題有了不同面向的新觀點,獲得新聞獎評審青睞。

「在做這個題目前,其實心裡會恍恍惚惚,覺得國人並不是那麼關注。出發到了當地才發現,就連小孩子都有著高度的關注和激烈的需求,當下真的覺得自己來對了。」他道出當時的感受。

他回憶說,參與Fridays for Future的遊行,看見許多小孩都自動自發走上街,關注能源的議題,在一旁就能明顯感受他們對於氣候變遷及未來的恐懼。當時的感動至今仍印象深刻。

永遠對世界保持好奇,是游昌樺激發自己的動力。(圖/游昌樺提供)

每一項專題對他而言,不僅僅是作品,也是一段烙印在心裡的故事。「其實只要是年度專題,對我來說都滿印象深刻的。」

談起他第一項單機拍攝的大型專題《開門見山》,回憶起拍攝的時光,游昌樺說,當時碰上了雨天,步道大景都沒辦法拍攝。「當下不可能空手而回,而是要去思考如何更動方向,想辦法問出更多訊息。」不放棄任何機會的他,積極與受訪者對談,在過程當中,意外發現山屋內有著更多不一樣的故事,臨時改變了拍攝的方向,讓專題變得更有意義。他表示,這種狀況時常發生,採訪回來的結果,常常都與當初預想的不一樣。

「要相信眼前看到的東西,不能被原先預設的思想困住,那樣反而會離真實的情況更遠。」游昌樺製作所有專題當中,至少有五六成到了現場才發現,事實遠遠與想像中的不同。擁有多次類似經驗的他認為,當下必須當機立斷的更改方向,並且要有勇氣去做改變,這就是考驗自己隨機應變以及判斷的能力。

製作任何議題,他都會保持對公共性的想像,思考公共性對話的關係。「永遠對世界保持好奇,不要被拘束。」記者所好奇的,也可能是讀者也想知道的,他認為,隨時保持好奇心,可以激發自己的動力以及靈感。

另外,他也將群眾設定為「最難溝通的人」。他表示,這樣採訪時才知道要從何處下手訪問,讓讀者能夠理解;他也認為,議題要有個對話的觀眾,整體才會有較好的佈局。

他說:「我在乎的,不是短時間內的點閱率,而是我的報導可以影響到閱聽眾,並為時代做一些見證。」這成為支撐著游昌樺做下去的力量。

環境議題對於目前的閱聽眾來說,並不是最受矚目,但他認為,網路影音有長時間的優勢,只要製作出來放在上面,隨時都有人可以看到。

游昌樺的信念堅定,並且瞭解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也唯有如此,專題才能透過他的手中,一個個完整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