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莛威 / 桃園市
【記者范莛威桃園報導】影片以茂綠的叢林作為開場,畫面卻僅有孤零零的一只人頭骨,旁白用客語口述清朝時期客家人食番肉的情況,背景則以生肉塊與骨頭代表食人肉的意象。為還原過去原客衝突的歷史背景,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梁廷毓舉辦《番肉考》個展,以考究客家人食番肉為主題,自10月27日起在桃園市众藝術展出。
梁廷毓說:「客家人對於死無全屍一事非常的痛恨,因此他們很難理解原住民出草獵人頭的行為。」他表示兩個族群之間的價值觀完全不同,因此經常在各地出現衝突。梁廷毓也提到,曾在新竹的部落聽原住民耆老講述,原住民被客家人殺頭生吃的事件,耆老推測是原住民出草過了頭,而被祖靈懲罰。
〈番肉考〉以長達近30分鐘的影片,講解客家人抓到一位「生番」後,如何從頭到腳將人生吞活剝,梁廷毓解釋,他鉅細靡遺地描寫怎麼料理「番人」的情節只是虛構,「客家人吃人不只是為了吃,而是有報復的含義在。」
一個個厚厚的黑色文件夾擺在牆上,裡頭卻只有零星幾張紙,〈食人文件〉藉由整理客家人的口述歷史文件和訪問音檔,描述橫山、石門等地區所發生客家人食番肉的事件。梁廷毓說:「我想藉由文件夾的厚度,和裡面薄薄的文件做對比,表達這些歷史的文件記錄已經少之又少,只能透過口述所傳達。」
觀展民眾陳秀鳳說:「在展覽中看到客家人吃人肉,好像是一件不太正常的事情。」梁廷毓解釋,客家人的部落中有個迷信,相信吃了原住民的肉後,就不會被原住民出草。梁廷毓補充:「其實除了迷信、報仇,還有另一個少見的觀點是,那個年代沒什麼東西可以吃,有人肉的話就要吃啊。」
曾擔任原住民委員會講師、本身為泰雅族的劉芝芳解釋,原住民出草獵人頭,不單只是為了報復,背後還有很多原因。「除了復仇,我們泰雅族也常常為了祈求豐收、成年儀式等行為組團出草。」
「食番肉已經是我阿太(曾祖父)的阿公那一輩的故事,有這麼多輩的間隔,我覺得彼此對於仇恨其實不會那麼在意了。」梁廷毓表示,透過文件、影片和口述歷史,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原客衝突背後的意義,未來也將蒐集原住民的資料,以另一個角度觀看這段歷史。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