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琬清 / 台北市
【記者支琬清台北報導】自香港展開「反送中運動」至今,全台有多達49間大專院校於校內設立連儂牆以聲援香港,但也因學生政治立場不同,校內頻傳衝突,包含中國遊客撕毀國立台灣大學校內的連儂牆,及中國文化大學、義守大學中國學生(以下簡稱陸生)和香港學生(以下簡稱港生)間的肢體碰撞等。近日,國立政治大學校內出現「反連儂牆」,文宣內容疑似為陸生撰寫並張貼,提倡理性溝通、聲援合格執法的香港警察等。此文宣在僅不到一週內收到其他學生的積極回應,文宣和紙條布滿三面牆,形成全新的討論空間。
連儂牆,又稱藍儂牆,最早出現於西元1980年代捷克共和國(簡稱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修道院廣場,因學生在牆上塗寫披頭四樂隊的歌詞以及約翰.藍儂風格繪圖得名。內容多為當時捷克群眾對共產政府體制的不滿,後衍生為表達青年抗爭的象徵性符號。
「連儂牆原本的意義不是支援香港,而是大家都可以自由發表言論的地方。」政大新聞學系學生黃彥晨認為,連儂牆並非只為香港反送中運動服務,而是象徵言論自由的精神。對於全台大專院校紛紛設立連儂牆,陸生小越(化名)讚賞台灣學生關注中國香港情勢的態度,他指出一個能提供多元意見和思想的平台,對於長期處於一言堂環境的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曾參與社會運動的政大社會學系學生丁鈞佑,對連儂牆則有另一種看法。他認為,言論張貼是對一個公共空間的佔領和展示,連儂牆雖歡迎不同意見的張貼,但實際上不同意見出現時,容易被主流意見的文宣「包圍」。丁鈞佑也提到,聲援香港反送中的連儂牆是號召支持及抗爭的手段,而非與他人「意見交流」或「達成共識」的平台,陸生的想法並不容易被主流意見的學生們看見。因此當出現疑似陸生張貼並撰寫的文宣時,丁鈞佑抱持正面態度,他說:「我們可以開始討論香港人的暴力抗爭是否合理等實質議題上進行辯論,而非停留在『你怎麼可以撕我東西』的層次上跳針或鬼打牆。」陸生S(化名)也說:「不論民主牆、連儂牆,一面『牆』的政治立場難免是有偏向的,因此不能保證所有言論都有自由,而且在上面得到充分的聲張。」但他也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S認為,發表「支持獨裁政府限制言論自由」的言論不應屬於言論自由保障的範疇。
提到因連儂牆校園內產生的各種衝突,陸生S很無奈,表示並非所有陸生都如台灣媒體的報導,擁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有破壞言論牆的行為,有不少陸生同樣追求普世的自由及和平價值,期望學生能互相理解。香港學生燕霧彈(化名)認為攻擊及破壞行為是阻止他人表達意見的行為,希望不同意見的學生能面對面交流,他說:「港生與陸生之間一直有一條無形的線,但如果知道對方想法差不多,也可以當朋友。」
政大法律學系學生、學生會會長柯嘉偉指出,與反送中立場不同的學生自行張貼文宣,而非使用暴力衝突是政大學生展現另一種對話的高度。政大秘書處主任秘書張其恆表示,學校尊重合法表達意見的自由,也期望學生能營造理性討論及溝通的學習環境。而無論是來自中國、香港或是台灣的學生,皆期待不同立場的學生能彼此溝通及互相了解,不因他人立場與自己不同而暴力相向,理性溝通才能達成真正的言論自由。政大野火陣線社長、同樣就讀法律學系的林冠甫表示,希望台灣學生能多傾聽來自不同背景的意見,「因為民主不是只有一種聲音。」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