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亭、陳宣懿、姜期儒、黃宥綺
【專題記者李昱亭、陳宣懿、姜期儒、黃宥綺綜合報導】試想你成為童話《小美人魚》裡的主角,面臨與巫婆以聲音換取雙腿的協議、成為人的抉擇、對王子期待的幻滅,伴隨著小美人魚經歷故事中的種種情節。或許,你最後會發現,其實你與小美人魚一樣渴望愛情?或是與小美人魚一樣,曾經付出很大的代價,換來的卻是泡沫般的結局?
「我們選擇《小美人魚》這個故事,可能藉由做小美人魚的面具、演小美人魚的故事,甚至創造其他角色,幫他(個案)深入探索故事,與小美人魚發展出密切的關係。就像設身處地走了一遍他的遭遇,最後大家會發現自己的生命故事能與《小美人魚》的故事做連結。」——戲劇治療暨諮商心理師林嘉文
言語外的心理治療 戲劇反映內心世界
探索《小美人魚》故事的過程,其實就是戲劇治療的一環。「戲劇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為表達性藝術治療(註1)的其中一個分支,強調非言語的表達。戲劇治療運用戲劇或劇場藝術的元素作為媒介,藉由經設計的專業活動來達到療癒效果。戲劇治療暨諮商心理師林嘉文解釋,戲劇的元素包含聲音、身體、故事、即興、角色扮演,甚至是道具及儀式,都是戲劇治療可運用的媒介。
註1:表達性藝術治療為心理諮商治療中的其中一種學派,強調言語以外的治療形式,包含舞蹈、音樂、戲劇、藝術媒材的創作、詩歌等。
雖然角色扮演為戲劇中重要的元素,然而伯大尼兒少家園兼職戲劇治療師柳冠竹說:「一場戲劇治療下來,我們可以演戲,也可以不演戲。」他分享,戲劇治療師用「象徵的語言」工作,肢體、物品、故事內容都可以是象徵內心世界的媒介。由於媒材豐富,戲劇治療與心理治療教育及實務工作者張志豪認為,戲劇治療師可靈活地按照不同個案狀況,彈性選用適合的媒介,使個案更容易接受戲劇治療。
戲劇治療三階段:暖身、主活動、反思
戲劇治療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依序為暖身、主活動及反思。「暖身的內涵是讓大家專注在此刻。」柳冠竹表示,暖身階段通常會有個固定儀式,可能是傳球、圍圈分享等。除了暖「身體」,也暖「心理」。柳冠竹指出,暖身活動雖依每次的治療主題有所不同,然而重點皆在幫助參與者建立心理安全感,使其能放心在治療空間探索心靈。
主活動則由治療師靈活運用戲劇元素,依治療目標設計並進行活動。對此,林嘉文分享,若目標是表達情緒,可能會使用劇場遊戲;若要探討人際關係,便可能從虛擬角色扮演開始;若是討論家庭議題,可能會演一個與家庭相關的戲。
柳冠竹接著說明,主活動結束後通常會有簡單的反思與回顧,讓整個活動有個穩定的收束。「在戲劇過程中,我都在扮演一個公主,接下來我就要像灰姑娘回到現實世界了。」林嘉文表示,反思與回顧能讓參與者轉換狀態,回到自己的生命中,扮演人生真實的角色。
戲劇投射助探索心靈 供個案反思真實人生
除了有三個階段的治療過程外,戲劇治療最特別且核心的活動為「戲劇投射(Dramatic Projection)」。林嘉文解釋,不論有沒有意識到,將心靈世界放進戲劇,這個過程就叫投射。比如拿玩偶做偶戲,在個案說故事的過程中,就是將內心的感覺反映在玩偶上。柳冠竹舉例,有人選擇獅子和綿羊玩偶,在兩個玩偶互動的過程中,治療師就可以發現其中的象徵意義:其實獅子和綿羊代表不同面向的自己,獅子代表憤怒,綿羊則代表害怕。藉由這樣的過程,能使人重新整理內在。
「有些時候講出內心很困難,有時也會有創傷的情境。」柳冠竹說,若個案曾經歷巨大的創傷,要實際說或演可能造成二次傷害,因此戲劇治療強調「心理距離」。例如用玩偶扮演,個案可以自己決定手的擺放位置,甚至可以覺得不舒服就直接丟掉玩偶。又如扮演童話角色,角色可能也有家人和須面對的難題,儘管與真實人生的連結沒那麼直接,然而在扮演的過程中,個案仍能透過角色反思自身的議題。英國HCPC(Health and Care Professions Council, HCPC)註冊戲劇治療師楊心柔也補充,戲劇治療多數的治療方式是來自藝術中的隱喻,不需要直接坦露自身議題,因此提供個案相對安全的抒發空間。
此外,戲劇虛擬及想像的特性,讓個案有更大的彈性與空間去嘗試。林嘉文說:「轉化的空間是蠻關鍵的治療因素。」個案在扮演中改變角色的決定、改變角色說的話,這樣的變化也會重新整合回自己身上。個案便能自然而然地在投射與創作過程中,了解自己也有機會產生這樣的變化。臨床心理師暨戲劇治療師朱靜怡分享一次治療經驗,個案扮演全能的英雄,而治療師扮演壞蛋。一開始,英雄總要求被打倒的壞蛋再度復活並戰鬥,在最後一場治療中,英雄卻不要求壞蛋繼續戰鬥。他補充,有別於前期激烈的情緒表達,個案在過程中逐漸轉化,理解自身也能以溫和的方式與人相處。
開啟治療新選擇 戲劇治療受眾多
由於戲劇治療著重非語言、彈性的活動,因此適合不擅表達、難以做言語心理諮商的個案,像是兒童、精神疾患等。資深臨床心理師黃龍杰解釋,大部分心理治療或是心理諮商,過去叫做「Talking Cure」,以談話性的方式進行,讓人藉由表達故事找到癥結而領悟。而戲劇治療則提供視覺、行動反應等非語言(Non-verbal)的刺激。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所長張祐誠提到,表達性藝術治療能讓個案實際透過行動產生改變,也能幫助個案用不同的媒介和方法表達自己「難以言說」的感受。
接觸戲劇治療的群眾大致上以兒童居多,但近年來也慢慢向外擴展。柳冠竹分享為失智症患者做戲劇治療的經驗,「嚴格來說失智症沒有在做心理治療。」他解釋,失智症患者大多是長者,面對身體狀況不佳,無法透過口語清楚表達失落感。然而,戲劇治療提供失智症族群新的治療方式,透過簡單的肢體語言表達,並加入「玩」的元素,讓長久以來無法清楚表達想法的失智症患者,能夠以戲劇闡述自己的故事、補足他們所需的心理支持,幫助他們活成不同的模樣。此外,諮商心理師傅雅群也提到,原本不喜愛與人互動的青少年,透過戲劇治療在團體中與人互動,能排解自己衝動的情緒,重新整理自身的心情,當再次面臨相同困境時變得更成熟。
由於適合戲劇治療的族群多元,目前台灣的戲劇治療工作者除了接個案,也會進入學校、社福團體、身心科診所工作,甚至開設工作坊提供服務。但若是想投身戲劇治療工作,台灣目前並沒有提供完整的教育環境與證照制度,讓戲劇治療的人才培育及就業陷入發展困境。
未有完整培育體系 戲劇治療發展困難多
目前國內沒有系統化的戲劇治療教育,台灣人只能前往國外接受戲劇治療教育及拿取證照。但回國後面臨證照不被政府承認,無法單獨以戲劇治療師身分進行治療的窘境。
「基本上戲劇治療在台灣還不算一個成熟的專業。」林嘉文坦言。學成歸國的戲劇治療師首要面臨的困難是一般大眾的不了解。楊心柔也說:「回到台灣最困難的是要跟大家解釋這是個專業,要解釋戲劇治療師是個怎樣的工作。」由於常常遇到個案不能理解戲劇治療在做什麼,一開始建立信任感會是工作上需面臨的挑戰。
「現在從國外完成學業回台的戲劇治療師就只有2、30個人。」伯大尼兒少家園戲劇輔導督導蘇慶元坦言,因為台灣戲劇治療師的基數少,導致這個專業不易被大眾認可。柳冠竹無奈地說:「我們花太多時間讓自己活下來了,所以沒有太多餘力做集合的動作。」他表示,戲劇治療師須維持一定的個案量,並花費時間與金錢成本維持心靈健康,因此難有餘力成立協會。
此外,戲劇治療師在台灣須取得臨床心理師或是諮商心理師相關證書,才能合法執業與進行治療。依據《心理師法》規定,只有從臨床、諮商心理相關系所畢業的人,才有資格考心理師證照。換言之,即使戲劇治療師學成歸國,沒有教育部認可的心理相關學歷也不能考心理師證照。張志豪說:「《心理師法》把所有心理治療碰到『治療、諮商』通通涵蓋在他的業務範圍。」他指出,這些戲劇治療師除了會被《心理師法》的罰則規範,還要被《醫事人員人事條例》罰款,最嚴重還可能會有刑期問題。
開設工作坊相互交流 治療師盼新血加入
儘管如此,柳冠竹認為每個人都有被看見、被聽見的需求。「讓不同狀態的人都找到方法去表述他們自己,我覺得這是某一種的公平吧。」他表示,讓每個人都能有抒發空間,是他投入戲劇治療所關注的焦點。即便戲劇治療師在台灣面臨專業不普及、人才培育困難與證照制度等問題,他們仍積極以自己的方式為民眾提供服務,推廣戲劇治療。楊心柔表示,目前學成歸國的戲劇治療師可進入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讓更多人認識且願意加入戲劇治療的行列。蘇慶元更期盼透過研討會、工作坊等方式,藉由國內戲劇治療師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工作經驗,讓更多助人工作者(註2)運用戲劇元素協助不同的個案,延續戲劇治療療癒人心的功能。
註2:泛指涉及運用心理輔導、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提供服務的專業人員,如:學校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復健諮商師等。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