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玟錡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2023雲林縣大埤鄉稻草酸菜季於16、17日熱鬧登場,市集活動結合當地的酸菜特產,首度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以下簡稱雲科大視傳系)創新在地稻穗循環再利用的傳統,製作稻草小小兵裝置藝術裝點廊道,為活動現場增添活潑特色。
大埤鄉是全台稻米與酸菜產量之冠。有別於傳統農村直接焚燒稻梗,三結社區居民收割稻米後,會將剩下的稻梗製作成動物、生肖藝術品佈置村落。這次雲科大學生承接社區傳統,運用點線面造形概念,逐步完成稻草裝運、綁紮、塑形與噴漆上色,還融合藍染技術,增添作品層次感。
「在學校都是用電腦設計,很珍惜能有跨媒材應用結合傳統技藝的實作經驗。」雲科大視傳系大四學生王虹翔是宜蘭人,他第一次到大埤鄉時,對高聳的稻穗、乾燥的土壤印象深刻,多雨的宜蘭讓稻草無法曬乾做成藝術品。與家鄉不同的稻田環境,讓他更深刻體會綁紮技藝的珍貴。
雲科大視傳系助理教授趙飛帆表示,「稻草綁紮技藝有難度,裝置要紮得非常緊才不會因為小鳥啄食而崩解。」而三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迺勛也補充,稻草是含鹼天然媒材,不常接觸可能會皮膚過敏及發癢,學生忍耐不適、用心完成作品,令他十分感動。皆凸顯要在短時間學好頗為困難。
而大學生源自生活的有趣靈感讓居民驚豔。其中,學生王家珉用紙碗結合稻草,做出小小兵穿比基尼的幽默造型,「大家平常壓力很大,希望做出讓人會心一笑的作品。」他開心表達,這是畢業前留下最美好的紀念,在地居民和學生互相學習是寶貴的收穫。黃迺勛也同意,由於三結社區人口結構老化,「早期在這裡很活躍的人都已步入高齡,更難推動社區發展。」他提到,期待在地稻草綁紮技藝、酸菜醃製工法,能透過活動推廣,代代傳承。
「平常走在大埤鄉路上沒有人賣酸菜,產季農民要透過活動才能接觸更多客人。」在地民眾王如璇分享,活動能建立農民與外地遊客的連結,未來如果民眾想要訂購,就可以直接跟農民聯絡,藉由遊客間互相推薦,造就大埤成為酸菜故鄉好口碑。
「我們是生產第一線,廠商會收購農產再包裝提高售價。」黃迺勛說明,全國九成的酸菜幾乎從大埤賣出,但很可惜農民並沒有品牌包裝概念。趙飛帆也強調,此次稻草酸菜季與大學合作導入設計思維,以包裝和品牌化區別以往單純販售農產品,地方產業才能永續發展,循環經濟結合文創運用,讓更多人看到大埤鄉的在地特色。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