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11:00

黑吉桑檸檬 東山農產新方向

黃毅、陳耕彥  / 台南市

枕頭山西側平原上,住著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蕭壠社的後裔們,村民們大都務農,種稻、種番茄的比比皆是,卻有一塊約九百坪的地,每年四月至~六月盛產期時,總會飄出淡淡的檸檬香氣,檸檬農黃政容驕傲地的說:「全台灣大概只有我這樣種檸檬了!」





IMG_6739.JPG
黃政容(右)與妻兒到檸檬園裡工作。

誤打誤撞 造就獨特種植方式

黃政容從前學的是工業相關,回到家鄉跟著父親務農時也是以慣行農法種田。一次幫人代噴農藥的過程中不慎中毒,才讓他毅然決定不再使用農藥。二〇〇九年莫拉克颱風使南台灣飽受豪雨侵襲,屏東大量被泡爛的檸檬吸引了黃政容的注意,他花兩年研究檸檬的品種,同時以菇類廢棄包和稻殼做基底養地,直到請人開挖整地時,怪手工人挖得太深,錢花了,也只好硬著頭皮種。

後來他發現,這樣高培土的種植方式,非但沒影響生長,反而有排水的作用。而第一次種檸檬沒經驗,除了養地之外,黃政容笑著說:「那時沒有整枝的觀念,兩株之間的距離又沒抓好就放任它們亂長,結果整個檸檬園就大到不可思議的境界了。」
嫁接新品種 創立黑吉桑檸檬

黃政容的檸檬,樹的根底是嫁接柚子頭,十分粗壯,他說:「其實無籽的檸檬一般稱為萊姆,我嫁接的品種就結合萊姆的無籽、薄皮,檸檬的酸度還有柚子頭的強壯,所以長得特別好。」培育出自己的特殊檸檬品種,他決定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就是現在整個柳營、東山區居民都知道的「黑吉桑檸檬」。

談到命名由來,一般人可能只想到是以閩南語的諧音作為發想,黃政容說,主要是因為這裡大部分人務農,都要在烈日下工作,曬得很黑,而父親叫黃清吉,以此為品牌命名,對他以及村裡的人來說意義重大。當初選擇種檸檬,又決定以無毒種植法時,村裡的人都說他瘋了,父親當初也強烈反對,認為原本的稻米、番茄、玉米不種卻要試種檸檬,根本吃力不討好,黃政容說:「老一輩的人只看結果啦!我知道這是對的方式所以一定要做,結果也的確奏效了,對自己的身體、環境都有幫助。」現在黃政容也致力堆廣這種友善環境的方式,「黑吉桑檸檬」就像是東河里農村革命下的產物,乘載著村民與父親對於新農業的認同。

順應氣候 自成一格的生態

與其說是檸檬園,黃政容的放任式種植似乎打造了一片近九百坪的檸檬林,其實在收成、管理上都格外困難,他的妻子說:「檸檬有很多刺,又交錯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即使要請,也沒有人願意幫忙採收。」所以收成時,他們夫婦倆都親自進「檸檬林」採收,走進茂密的林裡,放任式的生長讓這裡自成一個生態圈,常有綠繡眼在裡頭築巢,其他如虎頭蜂、蛇等生物也經常出沒,因此黃政容從不擔心蟲害,因為這裡形成的食物鏈,就是最好的自然循環方式。
Capture_12052015_020247.jpg
檸檬園的內部枝葉交錯。
夫婦同心 推廣小農產品

在職務分配上,黃政容主要是銷售的部分,農務的部分則交由妻子負責管理,兩人互相扶持,才有現在的成果。在銷售面起初他選擇交給盤商賣,但價格不如預期,後來在農會認識了許多朋友,間接遇到了「農民起義」這個團體,因此學會了利用網路免費的表單以及攝影技術來推銷自己的產品,從網路慢慢建立起知名度以及大眾信任度,才吸引其他通路商的合作。

「黑吉桑檸檬」除了賣檸檬,也推出檸檬汁、檸檬清潔劑等產品,黃政容也積極的與東山農會合作,如二〇一五的東山咖啡季在東山咖啡文化館舉行,一旁的小農市集則由黃政容邀請的幾位農友組成,做當地小農產品的直售,除了宣揚理念,也結合當地特產及文化做最好的宣傳。

面對現在農業的轉型階段,黃政容感慨地說:「農藥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消費者有需要,生產者才會生產,我們就是盡力推廣無毒的農產品,讓它們變成消費者需要的大宗。」

提到台南東山,最直接讓人聯想到鴨頭、咖啡等特產,但現在不得不提到「黑吉桑檸檬」無毒的栽種,或許表皮不完全光鮮亮麗,但檸檬切開來會有柚子的清香,會有東山農人刻苦的精神傳承。
IMG_2253.JPG
黑吉桑農場生產的有機農產品。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