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毅揚、鄭芳宜 / 台中市
街友手握粗麥克筆,在紙板上寫下內心的盼求。每一個日子,紙板都是他們的床,但這次的公益藝術行動,紙板卻成了街友們與大眾溝通的媒介。角落微光社會企業透過影像藝術,把街友們的訴求帶到大眾面前,讓雙方有了交集。
社會大眾與街友之間一直以來都存在著「我看得見你,你卻看不見我」的不對等關係,而角落微光社會企業則力求改善雙方關係。「角落微光」創辦人張景皓,是國內最大英國留學資訊網站Hello UK!的創辦站長,過去十年間,舉辦過多次偏鄉英語教育的營隊。在某一次的偏鄉英語教育營隊中,張景皓浮現了在台灣成立社會企業的想法,但礙於資金問題,直到二〇一五年二月才正式以「角落微光」的名稱踏入社會企業的領域。
張景皓表示,角落微光希望帶領大家一同了解社會底層人士所面臨的困境,在這個城市、這個社會建構出一個友善對話,互相了解的平台。
這一次,角落微光在端午節舉行「公益藝術攝影行動」。在行動開展之前,角落微光於臉書專頁招募民眾擔任志工,沒想到消息一出,成功募集了三十幾位來自各地、從事不同行業的愛心人士,舉凡七十歲的夫妻到高中生都踴躍報名,這讓角落微光社會企業又驚又喜。接下來,他們以「街友的庇護所」為發想,運用大塊厚紙板,請志工在與街友進行溝通之後,在上面把街友的心聲記錄下來。本次藝術攝影行動的攝影師本身也是志工,他們負責拍攝其他志工拿著厚紙板的影像,與大眾進行無聲的溝通,透過網路讓更多人重視街友社會問題。
執行任務的時候志工們發現,在被訪問到訴求時,許多街友的第一訴求是:希望有一份工作,其次則是希望被大眾尊重與重視。
時常擔任學校愛心媽媽的黃女士表示,擔任了無數次的志工,卻是第一次這麼近的與街友互動,是非常難得與特別的經驗。她分享,剛開始與街友互動的時候覺得雙方都有所保留,不過只要真誠的對待彼此,就會逐漸卸下戒心。而黃女士也認為,實際與街友接觸之後,發現他們其實與一般人並沒有什麼差別,或許只是比較不幸運,社會應該要給予理解和適度的關懷。
公益藝術攝影行動的影像在公開之後,藉由網路的力量,觸及了各地的人,街友們的訴求也終於被看見。「大家都覺得做這種事很棒,可是我們需要更多人的投入參與。」角落微光文化有限公司專案經理楊兆琪說。
楊兆琪表示,公益藝術在各地都應該被伸張,這次的攝影行動是一次性的,算是倡議型活動,街友們的改變不可能這麼快,角落微光做的是扭轉一般民眾對於街友的刻板印象,而街友們或許能透過活動感受到溫暖,知道社會還是有人願意幫助們。她希望每一年角落微光社會企業除了舉辦既有的活動,也要加入新的公益藝術行動,對社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這篇文章 公益藝術攝影行動 走入街友生命 最早出現於 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