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秦、沈念慈 / 桃園市
命名為馬祖新村的基地,不在馬祖,而是隱藏在中壢市龍岡的小巷內,這是全台少數以區域保存之眷村文化園區。 看似破舊的磚造矮房,其中卻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參考美式風格兩戶人家共用一個屋頂的特色,房子內時常會有不同的藝術家進駐,讓民眾能以互動方式參與園區基地的修復,原住戶也會不定期回到當地與民眾聊天,藉由進駐計劃實境與眷舍產生連結。
一九五七年,馬祖守備區指揮部第一任指揮官華心權帶領慰問陸軍第八十四師撤退來台,為解決居住問題,與部屬在中壢市龍興建「馬祖新村」。由於華心權曾留美,因此與其他眷村不同的建築特色是,馬祖新村參考美式花園洋房,放射狀排列,以中心點的悅心亭為活動主線,依照官階分配房舍,庭院很大且注重公共空間。然而經過時間的消逝與都市的成長,馬祖新村的房屋逐漸老舊。
二〇〇四年,面臨到國防部要求拆遷新村,把原住戶遷往陸光五村後,原住戶仍希望能夠把眷村保留下來,於是當時接連兩任的文化局局長謝小蘊與陳學聖,結合里長、原住戶不停的與國防部做協調會議與連署,最後終於把馬祖新村變成指定歷史建築,也在二〇一二年成立眷村國軍老舊文化保留園區。
二〇一二年,園區交由委託廠商環彩生活有限公司接手,運用藝術進駐的方式打造園區,透過公開徵選藝術家,針對於馬祖新村的空間、文化歷史背景來做藝術呈現。同時這樣的一個文創平台,也讓附近大專院校的學生來做發想,為馬祖新村設計一系列的文創商品,像是眷村特色側背包、磚牆紙膠帶等,學生們也藉此機會認識眷村文化。
在「眷村藝家人的小日子」的展覽中,藝術家尹子潔透過「框架介入」的概念,在庭院與房舍內懸掛白色方框,代表著「過去式景點」,讓民眾對空間重新認識,倒轉時空到過去的畫面。不僅是外面的藝術家進駐,九十歲的原住戶胡明貴也展出他的書法作品,平常顧展時,還能夠與民眾聊天,分享他過去在馬祖新村的故事。不時的讓原住戶與民眾互動,是因為對於原住戶來說,眷村不只是一段歷史,而是他們生命的歷程與洗鍊,讓民眾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刻感受從前眷村的故事。
馬祖新村以「邊做邊修」的方式進行維護,一邊做工程修復,另一邊做展覽,張筱羚說雖然這樣的做法很累,展覽與工程的時間都要安排好。但邊修邊做卻也連結了園區與原住戶之間的情感,原住戶可以隨時回到園區一起參與改造,建議如何修改藍圖,一起把期望建立起來。這麼一來,不只是政府,而是藝術家、文創業者、民眾、原住戶一起見證了歷史的保存,邊做邊修讓民眾了解未來的規劃,同時監工,也一起成長。
張筱羚說,其他桃園眷村被拆遷的住戶,也會來到馬祖新村參觀,看見房屋擺設就興奮地說,「我家以前也是這樣,但這裡庭院好大啊。」諸如此類原住戶與民眾的互動與互相分享,增添了歷史空間的趣味。也透過每年舉辦的「一家一菜一故事」,邀請原住戶回到馬祖新村分享菜餚,用他們熟悉的方式,再次回到老照片裡的場景,希望他們的這些故事能夠被收藏與保留。
未來馬祖新村會定期舉辦創藝市集,加入手作與慢活的概念,希望成立「親子藝術體驗園區」,透過市集舉辦,讓更多文創業者能夠踏入眷村,也透過文創吸引年輕人進來,利用不同元素像是藍曬客、花藝活動,再結合馬祖新村的歷史促成工作坊,創意再生的方式讓一般民眾都能夠親自體驗。
馬祖新村將會分成四個園區包括影視、藝術進駐、住宿與美食,而由於曾有許多電視劇影,如”軍官情人”、”一把青”等,都將此處作為拍攝地點,馬祖新村在將來也計劃播放與眷村有關或是懷舊的電影;藝術進駐已在進行中,希望讓更多人認識眷村與馬祖新村的文化;而眷村的特色建築與美食,都是廣受民眾喜愛的,在未來也會規劃讓民眾能夠直接住宿。
這篇文章 藝術駐進眷村文化 打造馬祖新村文創園區 最早出現於 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