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4 20:02

偏鄉課輔 要熱情更要永續

偏鄉課輔 要熱情更要永續 | 華視新聞

許悅、黃憶涵

番言論,在TVBS上就以「又失言?李家同:大學生山區服務 像白痴」為標題,今日新聞也以「李家同批偏鄉服務「很白癡」 學生痛心熱誠「遭呼巴掌」報導,在網路也引發熱烈討論,有學生認為到部落國小裡唱唱跳跳個三天兩夜也不能真正教些什麼,不過,也有曾經參加過服務性社團的網友相當憤怒,痛心社團遭到「汙名化」。

服務是幫助還是傷害?

這些只在寒暑假出隊的團隊真的是服務嗎?在關鍵評論網上就有一篇文章「自以為是的服務 只是在消費弱勢」作者認為服務不能只是大學生的一廂情願,以為這裡的孩子很可憐、很需要幫助,便自以為地將他們貼上「弱勢」的標籤,在從事「服務」的時常常沒有仔細了解對方的需求,一味地認定他們是「弱勢」,他們需要我們的「服務」,他們沒有我們不行。

作者分享他的實際經驗,他曾經到山上的小學裡,對孩子們進行「課輔」,到了學期末卻被校方潑了一盆冷水,校方不客氣地告訴他們不要再來了,他們的課輔一點用也沒有,學生們的成績甚至還退步,就這樣一巴掌打響了自以為是的他們。

文末寫到,其實這樣的「服務」,也不過是在「消費」這些孩子而已,一個禮拜的營隊,讓孩子認識你喜歡你,但你卻再也不會參與他的生命,而他們,卻成為了你日後掛在嘴邊那「偏鄉服務的經驗」。

在部落格上也出現類似的聲音,有位部落客賴亭寫了篇文章是「義教 好還是不好?」,在文章中他分享自己利用暑假時間,去中國廣州翁源的山區小學教授日常英語,最初是貪玩而報名,但是參加後卻開始對於自己本來的任務迷失,實際上短短數日的義教又能為孩子們做到多少?這些活動對於孩子們日後的英文幫助有多大?

作者寫道,雖然義教可以和孩子建立關係、鼓勵他們,但重點還是教育資源上的問題,每年到訪中國義教的團體非常多,但有多少是來了幾天就走的,義教是要持之以恆的,作者期望更多的人會關注義教團體,給予更多長期的幫助。

永續經營代替短期志工

因為這些疑慮的出現,許多服務性團體都往長期合作的方向去解決問題,服務團體如果能以長期合作的方式經營,較能深入了解當地文化與需求,規劃十年、二十年計畫,而不是只是短期的營隊,那志工服務就能延續更多的關心。

長期輔導替代短期志工 延續更多關心 攝影/黃憶涵

像是輔仁大學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參與教育部推行的「數位學伴計畫」,招募並培植大學生擔任偏鄉國中小學童的學伴,運用數位設備,讓大學端與國中小端,每學期十週,每週兩次進行一對一指導,輔導國英數自等基本科目。

輔仁大學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網站上會分享學生教學心得,有一篇名為「遠距教學」的文章,作者寫到他所指導的小學伴在學習上和自己非常相似,常常粗心大意而失了分數,他想起自己國小時,老師如何幫他改掉粗心的方法。現在他以同樣的方法幫助小學伴,改善粗心的狀況,今後考試果然進步很多,拿到九十分,小學伴非常開心,他也感到很有成就感。

輔大公共事務室的報導中,台南市青山國小老師施淑蓮為學習端的傑出帶班老師,她發現學伴計畫讓小學生有所改變,原本沉默寡言的學生開始主動發言,她說:「學伴計畫就像是給予小學伴一把名為『改變』的鑰匙,當鑰匙轉動,便開啟了一扇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延伸閱讀

笑聲療法 紅鼻子醫生計畫

高醫衛教服務 助童免於恐懼疾病

願景深耕菲律賓 接力復育水筆仔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偏鄉課輔 要熱情更要永續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