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8 20:01

不讓技藝成記憶 新光再現「竹」風華

李翊甄、廖品鈞  / 台南市

提到關廟就會想起鳳梨、關廟麵,但很少有人會記得「竹」。關廟在六O年代是竹籐工藝王國,作為最大產製基地的新光社區,因產業轉型、人口外移,曾經的輝煌不再。近幾年因彩繪村興起,斑駁的牆面,轉變成為一幅幅在地農村景色,也喚起居民的文化意識,開始尋根,著手推廣竹編藝術,要將技藝傳遞給年輕世代,盼能弭平文化斷層,再現「竹」風華。

社區隨處可見曬關廟麵。 攝影/李翊甄

今非昔比產業沒落 竹編技藝成記憶

新光社區在六〇年代曾是關廟第二大村,在當時的農業社會,男人辛勤下田,忙於農事;日落之時,便會到竹林砍竹子回家,讓家中的婦女小孩剖竹,製作竹編產品,補貼家用。然而,這樣的場景,隨著塑膠產業的發達,青年人口的相繼離開,讓曾經風靡一時的竹編技藝,逐漸的成為當地耆老口中的記憶。

新光社區擁有大片竹林,隨處能看到竹筍的蹤跡。 攝影/李翊甄

「小時候的我很痛恨竹編,因為都要做完後,才能出去玩……」,人稱「寶哥」的新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吳宗寶,望向遠方,說起兒時回憶眼神充滿著懷念。國中畢業後就在市區闖蕩,離開了幾十年,退休後回到家鄉,卻發現這片土地已不復以往,環境凋零破敗,人口外移嚴重,實際住在這裡的不到五百人。於是,他在2008年回到社區做田野調查,以農村再生的核心價值,「由下而上」、「軟硬體兼施」出發,申請各部會相關協助,帶領居民一步一步找回當年新光社區的風采。

吳宗寶憶起兒時,因竹編而繁榮的新光社區。 攝影/廖品鈞

彩繪社區喚在地意識 也成功防治小黑蚊

走在新光社區最長的北勢街,牆面搖身一變成了畫布,不同於其他彩繪村的內容,大多是外來的卡通人物,這裡的牆面呈現最純樸的在地農村生活,色彩為斑駁的牆面帶來了新意。讓新光社區成為全國最大彩繪基地的幕後推手,就是寶哥。

畫家將閒置的牆面彩繪上樸實的農村景色。 攝影/李翊甄

吳宗寶表示,當初回到社區發現環境大不如前,他心想,如果要一小步一小步去改變,民眾可能感受不出來,於是挑選了最快的方法 — — 大面積的改變,便促成了彩繪村。他強調,彩繪牆面不是為了觀光客,而是希望在地居民對環境有一些想法,喚起他們的在地意識。

偶然間,他們意外地發現彩繪牆有其他的功效。新光社區的小黑蚊很多,但社區居民發現在彩繪的那條北勢街,小黑蚊明顯的減少,才發現彩繪的牆面,青苔無法附著,成了防治小黑蚊的好方法。

於是公部門開始投入經費,發展彩繪村,希望帶動商機,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參觀,隨之而來的垃圾汙染、交通阻塞,卻對在地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吳宗寶說,「站在做社造的立場,彩繪不是一個能夠撐很久的東西,幾年後褪色就消失不見了,但至少能讓外地人藉此看到我們的歷史、文化、產業。」

社區阿姨教導來社區的年輕人,如何做竹編。 攝影/李翊甄

竹編藝術走進校園 弭平世代斷層

「竹」是新光很重要的文化記憶,社區裡會竹編技藝的耆老已經寥寥無幾,世代間的落差,讓竹編技藝面臨失傳的困境。社區發展協會從在地出發,由關廟各個國中、小學,擴展至台南各學校,辦講座課程,實際手做DIY,體驗竹編技藝。也把學生們帶出教室,到社區參訪,捲起褲管,到社區旁邊的清澈見底的鹽水溪玩樂、幫忙淨溪,同時認識竹子及生態環境。

農業社會,老一輩的觀念總是希望小孩多讀書,才有出息,這樣的傳統觀念,加上台灣產業結構改變,讓農村的年輕人紛紛跑到都市發展,造成青年人口外流,務農人力不足,更形成該社區人口老化。因此,新光社區發展協會決定將社區營造跟教育做結合。新光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江國銘說:「讓年輕人知道我們社區在做什麼,讓斷層縮小」,至少能讓年輕人對於關廟以及新光社區有基礎的認識,喚起他們對於周遭事物的關心。

社造需人手 國際義工為社區注入新血

新光社區也遇到在社造過程中常見的瓶頸 — — 人力不足。人口外移嚴重,青年人口早已到都市去工作,願意留在社區的人少之又少。為了增加人力,社區發展協會開始推廣打工換宿,從台灣大學生開始,到今年與「GRIT」國際義工組織合作,吸引五梯次,近百名的陸生自費前來體驗竹編文化,協助社區美化修建。

國際義工大多是第一次到台灣,在新光社區生活、體驗文化的日子,讓他們對台灣留下美好的印象。西安美術學院三年級的郭暢說:「在這裡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比較真的東西,短短幾天,社區的人事物就讓我們體會到家的感覺。」經過文化洗禮後,另一位義工,敬思敏則表示,對這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也許傳承下來的東西,看起來已經沒什麼用,但傳統技藝自然和諧的存在,能吸引大家來親自體會。

江國銘希望將年輕人帶進社區,一同投入社區營造。 攝影/廖品鈞

從今年起,發展協會在社區裡找了一塊閒置的空地,將逐步推廣生態村。江國銘說,在這塊空地裡可以種竹子、鳳梨,賣出的錢,一部分成為生活費,另一部分回饋給社區,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小村莊,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到社區,認識竹編文化,傳承文化記憶,再現當年新光的「竹」風華。

採訪側記

清澈見底的小溪,整片的竹林,滿是在地農村風情的彩繪牆面。新光社區就像它發展的竹編技藝一樣,簡單樸實,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卻讓你很舒服自在,就如同從大陸來的國際義工說的,「在這裡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比較真的東西,短短幾天,社區的人事物就讓我們體會到家的感覺」。

延伸閱讀

竹編燈籠技藝 傳承大科特色文化

無竹令人俗 竹編人生樂

彩繪出國際外交 度假兼社區營造

屠輸館 用影像紀錄台灣藝術文化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不讓技藝成記憶 新光再現「竹」風華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