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彣玶、李妮 / 新北市
在新北市關渡的一個小小空間,棚架上攀藤著結實累累的絲瓜,往左一望,又見樹上掛著串串青色香蕉。悠閒的午後,黃色虎斑貓慵懶地躺在階梯,這裡是電影導演林正盛與其妻特教老師韓淑華所創立的「多寶藝術學堂」,致力為自閉症孩子打造一個自由揮灑生命色彩的創作空間。
林正盛是台灣電影導演,他的作品獲得無數影展的肯定。二〇一〇年可說是林正盛開啟人生新篇章的一年,他拍攝亞斯柏格症主題的紀錄片《一閃一閃亮晶晶》,認識了教導自閉症孩子長達二十年的老師韓淑華,也認識了這些孩子們。
「我是因為韓老師才會認識到這些孩子。」林正盛認識這些自閉症孩子後,才慢慢感受到生命的不同,同時心裡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也許可以憑己之力幫助他們,讓更多人瞭解這些孩子的生命狀態。
「多寶藝術學堂」的誕生,拜於夫妻倆人的共同理念。林正盛口中說的韓老師,正是他的妻子韓淑華,一同經營「多寶藝術學堂」,將兩人的專業藝術與教育融合,盼打開自閉孩子的心房,看見孩子們的光芒。
「多寶」,是古代文人雅士放置珠寶的小抽屜,而多寶藝術學堂的「多寶」指的是,自閉症孩子的心像是一個小抽屜,只有瞭解他們,才會知道打開抽屜的密碼或方法,發現孩子的心裡面,裝著美麗的珠寶。
「我希望可以扮演一個角色,讓大家知道怎麼打開這些孩子心裡的小抽屜,領悟到自閉症孩子天生難以表達的心。」林正盛說,多寶藝術學堂裡的每個孩子都是寶,擁有自我的藝術天分及才能,在此發揮出異於常人的天賦。
「一般人都有自私的想法,覺得自閉症孩子與自己無關。」林正盛表示,如果一直置身事外,自閉症孩子會被邊緣化,也就無法綻放生命的樣態。他進一步解釋,邊緣化導致孩子們將自己藏起來,而社會就可能會因而忽視、遺棄這些孩子,也就要花費更多心力、精神去照顧,不過,若給予機會,自閉症孩子們也能綻放光芒,更能回饋於社會。
創立至今,問到有無特別感動的事情,林正盛說感動都是點點滴滴累積而成,一時也說不清,有時不只是他幫助自閉症孩子找尋生命的價值,孩子同時也帶領領悟人生的道理。
現年五十八歲的林正盛,值中老年階段,過往曾懷疑自己終其一生的追尋,直到在多寶藝術學堂認識了孩子樹緯,他明白了,人生追求的豈不只是「簡單」兩字,隨著年紀愈長,林正盛只希望生活愈簡單純粹。
自閉症孩子不喜歡,甚至是抗拒,日常生活規律的改變,熟悉事物的變動。因為變化可能引起他們不安的情緒。因此自閉症孩童對新事物的學習、新環境的接觸,常會產生抗拒。
在多寶藝術學堂學習的樹緯,正式簡單過生活的代表例子,樹緯每天都有固定的生活,在他的生活裡不可以出現太多的變動,太多的變動對他而言,會覺得生活變得很困難。像是早餐種類的選擇,相對於油條、豆漿、白麵包,三明治因為有多樣配料,所以對他而言是屬於很難接近的,因為他只吃無配料的簡單食物。
追求簡單過生活的樣態,正是林正盛忙碌大半輩子所忽略的,因此體悟更加深刻。林正盛與孩子們,共同瞭解彼此的生活面貌,體悟不同的人生智慧,這也正是多寶藝術學堂帶給林正盛的意外收穫。
林正盛執導的紀錄片《有任務的旅行》裡,有個患有紅斑性狼瘡和亞斯柏格症的孩子-吳柏均,是多寶藝術學堂裡的一員,嚮往著「像達文西一樣厲害,就不再會被欺負」,因此畫了好幾幅的蒙娜麗莎,他說:「達文西是世界上大家都知道的畫家,而蒙娜麗莎是全世界都知道名畫,我如果可以把蒙娜麗莎畫的跟達文西一樣好,那全世界的人就會認識我,要跟我做朋友。」柏均並不知道賣一幅畫的意義,只想透過畫作讓全世界認識他。
在巴黎拍攝紀錄片的第一天,林正盛開始拍攝柏均的畫面,柏均前來跟他說,「林大哥我剛那個表情不好,可不可以不要剪進去,都到巴黎了總是要讓人看到好的,壞的要留在台灣。」
「如果當初這個世界,人類是以自閉症的人為多數,他們建構屬於人與人溝通的遊戲規則,我們可能才是有問題的那方。」林正盛表示,與其我們努力的想去改變他們,不如幫助他們發展出特有的能力。
韓淑華認為,藝術是一個人的本能,存在於每一個人的生命,「即便是有特殊困難障礙的孩子,我覺得藝術的本能是不會因智力或社會化能力而有所不同。」在這些自閉症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藝術最純粹的地方,他們努力耕耘於藝術創作,沒有刻意追求自己的風格或樣貌,卻擁有最獨特的風格。
林正盛與韓淑華在多寶藝術學堂裡,發揮彼此最大的專長,與許多關心自閉症孩子的夥伴們,一同努力經營,給予自閉症孩子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讓這些孩子不斷的創作,用他們最自在的樣貌來生活著,不用壓迫扭曲自己去做一個社會化的社會人士,保持自己的單純純粹的世界,挖掘出自己最大的潛能。
採訪側記
在採訪的過程,我們可以從受訪者的眼神中,看到他們對這些生命的熱愛,韓淑華老師說:「他們的創作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回饋,我們希望可以做到給他們支持的力量,讓他們可以繼續精彩的創作,創作回饋給我們就很足夠了。」我一直在想是何種精神才能做到不求回報。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林正盛創《多寶學堂》 給予星兒簡單幸福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