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2 20:01

玉米葉化身灌溉利器 有機茶扭轉農業困境

呂山珊、郭采縈  / 宜蘭縣

宜蘭縣冬山鄉「正福茶園」的第四代青農游正福為了貫徹保護環境、種植有機茶的理念,採用玉米葉汲水的方式灌溉茶田,節省了茶園的用水開銷,且葉子腐爛後還能成為有機堆肥,為農業廢材創造附加價值,保護老一輩留下的土地,生生不息地傳下去。

不同於南部的茶田,冬山鄉中山村的茶田面積小而海拔低,比較不會破壞高山生態。 攝影/呂山珊

玉米葉汲水灌溉 一舉數得

台灣降水量不均一直是農民的困擾,缺水時農民通常都選擇購買設施滴灌或是鑽水井。但滴灌設施通常都是塑膠製品,折損之後也只能變成農業廢棄物;鑽水井會破壞地層結構,或是造成地下水短缺。

為了解決缺水問題同時不破壞環境,游正福採用天然素材 — — 玉米葉,作為汲水灌溉的一大幫手。他發現位處沙漠區的以色列,以大自然的熱能汲水,白天時土壤吸熱、夜晚時土壤放出熱量,碰到溫度較低的葉子時會凝結成水珠,為作物補充水分且達到自然汲水的效果。

游正福嘗試過高麗菜葉、竹葉、皎白筍殼汲水,最後發現玉米葉的汲水效果最佳。玉米葉的纖維很粗,四、五個月後才會腐爛,鋪在田間不僅可以抑制雜草生長的高度,也能成為堆肥。

茶苗需水量大,游正福至今仍在嘗試使用不同的葉片汲水,試圖找到最有效率的材料。 攝影/呂山珊

採傳統慣行農法 得不償失

身為茶農第四代,游正福接手茶園後才從慣行農法轉為有機農法。傳統慣行農法灑水與施肥的方式,會讓水分與肥料都會停留在土壤表層,樹木為了吸收養份,樹根都會向上生長,形成淺根的現象。颱風來時,淺根樹木容易傾倒;天氣炎熱表土乾燥時,淺根樹木容易因無法得到深土水分而死亡。

再者,使用慣行農法的農夫為了不讓雜草覆蓋作物、搶走養分,會用除草劑把雜草除光。但是缺乏雜草保護土壤的溫度,太陽直射表土容易乾燥失水,加劇淺根樹木乾死的情況。

慣行農法產量高、成本低,但必須以不斷灑水、施肥、使用除草劑作為交換,長期而言不僅對樹木有害而無益,也傷害了珍貴的土地。

「當你給植物生長在太優渥的環境,它就跟人一樣,久了它習慣那個環境,你一下少給它什麼,就很容易死亡。」游正福認為,照顧茶樹就像照顧小孩一樣,不能過度寵溺,也不能放任不管。所以他養地多年讓植物深根,僅徒手除草,當茶樹長得夠強壯之後,照顧就容易許多。

因為不使用除草劑,即使是在下雨天,游正福還是得每天上山拔草,整理茶園。 攝影/郭采縈

扭轉家鄉農業困境 力挽狂瀾

游正福原本是一位系統工程師,在出國工作時看到當地蓬勃發展的精緻農業,並反思台灣農業的處境。傳統農業處在社會底層,被動等待政府輔導轉型經濟作物,卻未考慮土地的適性與市場需要,投入市場時常常已經供過於求。最後農民都只能削價競爭,或是轉種看似更有經濟價值的作物,陷入惡性循環。

但是不接受輔導轉型又能如何?傳統農業產值低,剩老邁的農夫苦撐卻沒有新血投入,農產值變得更低……傳統農業也陷入了難以翻身的泥淖。有感於台灣農業的困境,游正福放棄薪水好、前途高、待遇佳的工作,決心反轉農業的困境,留下來照顧這些老農,守護自己的家園。

站在傳統農業的肩膀上 獨排眾議

辭職回鄉時,游正福的父母與同是茶農的親戚、鄰居相當不看好,認為即使他的有機茶再怎麼優質,最後都是被商人或是農會決定價格,再行銷成自己的商品,做農的命運註定都是被剝削的一方。所以許多同行的長輩都唱衰他「幹嘛回來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做很不切實際的農業?」

「做農最大的悲哀就在這裡。」游正福深知做農不能隨波逐流、任人擺佈,認為家鄉的農業值得更好的發展,因為他站在老農的肩膀上,望出台灣這個島嶼,看到了農業的遠景。

種出孩子也認同的茶葉 不畏質疑

不走傳統農產品供給鏈的老路,游正福除了下田採茶,還得上街行銷有機茶。「一開始賣的時候他還會跟人家吵起來,說宜蘭茶就是不如阿里山茶好喝。」游正福的太太林雅雯說道,「反正有機也是你自己說的算,哪知道你說的是不是真的?」不服氣的游正福便把客人請到冬山原產地,接受嚴格的檢驗。他不畏質疑的態度也培養了一批老主顧,靠著他不辭辛勞把關採茶、製茶到包裝販賣的過程。

對於有機無毒的嚴苛標準,來自於兒時在茶園噴灑農藥時的排斥與不解。游正福思考到底要怎麼讓人們安心喝下肚,在不破壞土地的同時又維持茶葉的品質?他選擇玉米葉汲水灌溉,避免農業耗材對環境的傷害,並在慣行茶田轉型有機茶田時吸收成本,只為了種出兒時的自己也認同的茶葉,保護這片土地代代傳下去。

採訪側記

在錄影的過程中下著傾盆大雨,取景困難,幸好游先生是一個相當健談的人,一路上跟我們聊了很多農業生態。當我們問及游先生的母親,如果當初兒子繼續做工程師的工作,那家裡代代相傳的茶田該怎麼辦?她告訴我們可能茶田就不繼續做了,可能會被政府收走或是賣掉這塊地。

傳統農業的的悲哀就在於農產價值不高、後繼又無人、缺乏完整的規劃,只好把農田荒廢或是轉賣……看著茶田下方有幾塊光禿禿的地,已經被怪手挖得面目全非,大概都是如此吧。

延伸閱讀

延續父親的腳步 青農燃燒有機魂

廢料再利用 米大菇食開創台灣循環經濟

茶香飄三代 鹿谷緣緣有機茶莊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玉米葉化身灌溉利器 有機茶扭轉農業困境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