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玉、吳承遠、郭卉寧 / 桃園市
位於桃園龜山區楓樹坑的好楓戶農家,是一個堅持將「維護水田地景」、「友善種植」與「社區歷史」結合的社區營造農戶,創辦人黃曉君除了推動在地光觀,更與學界合作,推行在地媒體「楓樹坑新聞網」,由好楓戶農家培育當地記者,報導更多龜山區的動人故事。
在田埂間穿梭,潺潺野溪旁,一面拿著鋤頭除掉蔓生的雜草,還得留意腳下紅火蟻的攻擊,黃曉君卻一點都不怕,只是用她赤裸的雙腳,快步地穿梭在水田與菜園間。
當時研究所老師的一句話「農業,是生態的殺手」,讓她研究所一畢業,就決定回到家鄉,從爺爺和父親手中接下農田,開始六年的農田轉型計畫。一般大眾或許以為農業比起工業是相對自然的,但因為種植時使用的化肥、除草劑和農藥,卻成為對環境最直接的殺手。黃曉君說,假如摒棄這些化學用藥,可能必須花更多時間在田裡拔草除蟲,但她並不覺得累,反而強調「我要影響更多農民加入!」
這幾年黃曉君與家人,不斷教導其他農友種植友善農作的方式和好處,她說:「其實務農的人,也都很討厭農藥的味道。」要讓蔬菜有賣相,不一定要用農藥,大自然的食物鏈是更好的辦法,黃曉君解釋,農田的禍害是老鼠,現在大多使用老鼠藥,但其實老鷹的捕食才是最無毒的根除方式,因此重建生態圈,是整個環境要一起努力的,也包括其他耕作的農人,她相信從自己做起,展現成果後,一定會有更多人願意加入友善農作行列。
「小的時候,常常打著赤腳去田裡送便當給農工,是我對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長大後的黃曉君,堅持要繼續打著赤腳下田,享受對土地最純真的回憶。黃曉君說,眼前這幾個水田,與其他稻田的水泥堤相比,這裡的田埂是用石頭堆砌的,不但讓排水效果變得更好,景觀也更加自然,是黃曉君曾祖父時就有的「美景」。
在她心中,真正能代表社區特色的,是社區的獨特景觀,也就是「地景」,那是每個地方最無可取代的珍寶。好楓戶藉著社區導覽活動、植物寫生課程,期盼更多人發現楓樹坑的獨特與美,體驗農村生活的同時,享受與世無爭的自然環境。讓來到這裡的人享受這裡,這就是黃曉君對社區營造的態度。
「友善蔬果」已成為時下注重健康的必要商品,但真要下手買它時,口袋總得「挖深一點」,比起一般菜價,貴個十幾塊錢是常態,也因這點,讓較為有機的蔬果銷售量一直沒有明顯成長。「好楓戶的客戶不多,大多都是熟客,其實不好賣。」黃曉君說,產品售價有時的確很難低於一般菜價。
針對行銷方式之議題,輔仁大學大傳所學士學位學程主任林鴻亦說:「希望未來的好楓戶,能將有機農業包裝於休閒產業中,並且參與相關政策,將楓樹坑規劃成休閒農業自然園區,建設單車綠廊、登山步道等。」好楓戶則能藉由旅遊行程,帶著遊客認識友善作物的生長環境、過程,吃的餐點也將由這些友善蔬果製成。當遊客知道吃下肚的食物成本雖高,卻是這些農人的辛苦和健康的大地所換來時,或許能增加更多購買意願。
除了社區觀光,好楓戶著手籌劃單車休息驛站,讓來這裡騎車的車友有休息的據點,「大家來這喝杯免費的茶,聊天同時,也可以認識好楓戶。」黃曉君指著前方的紅磚矮房,仔細地說著她的規劃與夢想,憑著這個據點,文史工作者也有了研究這裡的空間。黃曉君說,只有讓更多人認識楓樹坑,才有可能在都更風暴裡,繼續保護這稻浪迭起,水田依谷的美麗景致。
「好楓戶這麼一個農家,願意全心投入社區營造,是很令人感動的事情!」林鴻亦說,配合碩專班學生的課程,師生與好楓戶合作,指導在地記者找新聞、寫新聞的技巧,記者可以寫他們喜歡的人事物,「例如有位記者長期研究土地公的傳說,他就做很多關於土地公的報導。」林鴻亦強調,輔大師生與好楓戶是互補的,學生用專長幫好楓戶行銷、做影片,好楓戶則成為師生與在當地人溝通交流的橋樑。未來「楓樹坑新聞網」,希望能擴及整個龜山區,成為在地小農的宣傳與銷售平台。
「我做的一切,終究還是為了這社區好。」黃曉君堅定地說,雖然有時候會感到疲倦,但為了讓這裡更好,她不會停下腳步。赤著腳的黃曉君,又回到了農田,拿起鋤頭,繼續屬於她的生活,對她來說,與其說回到家鄉工作,不如說這是對自身家鄉的使命與愛護。
採訪側記
當我們一抵達好楓戶農家,曉君姊就端了一盤芒果和一鍋青草茶要讓我們消消暑,曉君姊的熱情,讓我們原本緊張的採訪心情都沒了,馬上開始和她聊了起來,整天愉快的訪談中,更讓我深深感受到甚麼是農家的單純、快樂與樸實。
延伸閱讀
好楓戶農家 領導「友善」社區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