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4 20:01

原住民小記者 用報導傳承文化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的松浦國小,學生大多來自阿美族的福音部落及宮前部落,每年暑假,學校會邀請就讀新聞或影像相關科系的大學生,教導高年級的孩子採訪及製作影片的技巧,讓孩子去訪問部落中的長者,並製成影片,希望孩子可以透過一系列課程,學會用影音介紹部落的人事物,同時也可以主動接觸逐漸失傳的原住民文化。

有趣課程內容 學習新聞製作

「我們這次的課程目標是讓他們獨立完成一支影音新聞,主題是介紹豐年祭。」就讀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的翁芊儒說,八月中旬是福音部落及宮前部落的豐年祭,剛好趁這個課程,讓孩子們採訪部落的居民,報導關於豐年祭的準備儀式,並製作成新聞影片,發布在社群網站,向住在外地的族人宣傳豐年祭的時間及活動內容,提醒他們回家參加部落一年一度的祭典。

松浦國小老師王邦文表示,過去幾年孩子們學習過用影音說故事,例如介紹家庭、學校或是部落的人事物。在這次的課程中,他希望孩子們可以學習用不同的方式呈現故事,因此決定用新聞報導的方式介紹豐年祭。

在課程中,孩子學習採訪、攝影器材的使用方式及實際操作,並採訪副頭目、部落青年,更教導他們如何錄音和剪輯。看似複雜的課程,也因孩子與老師的互動自在,顯得不沉悶,輕鬆卻不失序。於是孩子在學習課本外的知識上,也就更加有動力。孩子平時會頑皮地和老師開玩笑,或是和同學玩遊戲,但在講解課程時,他們會認真的聽講,並和老師討論影片內容的製作。

孩子和老師討論影片的剪輯方式,學習怎麼製作影音新聞。 攝影/陳姿如

青年離開家鄉 部落文化失傳

「部落裡的老年人和小孩子很多,中間的青壯年人口卻很少,造成文化難以傳承。」王邦文感慨地說。在部落中,了解原住民文化的老年人把祖先的智慧傳給下一代,然而現今壯年人口因為偏鄉的工作機會不多,大多到都市發展,不只沒有機會學習部落文化,更遑論傳承給下一代。幾年後,當老人家逐漸凋零,這些獨特的文化將會越來越無人知曉。

豐年祭的每個儀式都有很深的意涵,其中一個儀式是年輕人在第一天晚上四處遊街,報知豐年祭的訊息,邀請家家戶戶參加豐年祭,並用歌曲介紹每戶人家。因為介紹每戶人家的歌詞都不同,這些歌詞只有老人家知道,所以要請他們教唱,透過這樣的儀式,部落裡的人可以對彼此更加熟悉。

豐年祭中,年輕的女孩正在跳舞,祈求祖先讓今年的作物豐收。 圖片提供/翁芊儒

「我剛到部落時,問這裡的孩子豐年祭的活動內容,他們只回答唱歌、喝酒、跳舞。」王邦文認為,若孩子不去接觸長者,認識原住民文化的話,他們只會看到這些儀式的表面,不知道真正的內涵,這些獨特的文化不會深刻地烙印在他們心中,等以後到都市求學、工作,很容易被其他文化同化,例如和漢人一起過新年,而忘了自己家鄉的豐年祭,甚至會忘記自己的原住民身分。

採訪過程中 孩子逐漸了解部落文化

透過採訪課程,老人和小孩之間變得親近,孩子有了瞭解文化的動機後,也就更能自發去接觸自己的文化。許多小朋友向王邦文分享採訪的收穫,這些孩子們在寫家庭特色的介紹時,訪問阿嬤關於鹹豬肉的家傳製法,也有因為寫部落的故事,採訪家中長者關於部落傳統服飾的由來,才得以知道他們原先忽略的家庭及部落文化。

除了採訪者得以了解文化外,透過影像與文字紀錄的公開發表,家鄉的記憶也可以傳承,被更多人看見。在孩子們完成的作品中,記錄了豐年祭的準備工作及儀式內容,第二天的儀式會選出兩名優秀的青年,並表揚他們,婦女們也會用飲料和酒品慰勞家中的年輕人,晚上的儀式是「我愛紅娘」,分為男女兩支隊伍,部落的婦女會到女性隊伍,將年輕的女孩帶至男性隊伍,讓他們一起牽手跳舞。

孩子在採訪時,部落的長者提到豐年祭是祈求祖先讓作物豐收,因此在豐年祭前要帶著小米酒與食物去發源地,也就是祖先一開始居住的山區,先祭拜祖先,才可以開始豐年祭。王邦文滿意地說:「孩子漸漸知道豐年祭不只是喝酒、跳舞,還有一些儀式的意涵,他們現在可以介紹大概的內容。」

王邦文和孩子們有說有笑的互動,師生關係很親密。 攝影/陳姿如

「我覺得孩子在這些影像課程中,原住民的文化內涵會慢慢深植到他們的內心。」王邦文說,他希望以後可以讓孩子去採訪部落每一個重要的活動,或是採訪老人家關於部落老照片的故事,希望孩子可以把部落的智慧收集起來,並知道怎麼和外地人介紹屬於自己的文化。

原住民小記者 報導部落有趣議題

孩子們會在下學期擔任部落的小記者,每個禮拜或每個月要針對一個有興趣的部落議題進行採訪,例如有位同學演奏排笛,得了獎,便可以去採訪他為何學習排笛,以及準備比賽的心路歷程,並做成新聞影片,在學校的網站或是youtube上播出。

王邦文認為,這個部落小記者計畫能讓孩子們自己的想法,透過學習到的影音製作工具、方法呈現給大家。未來孩子們可以學習更多形式的影片製作方式,例如紀錄片,或是寫成一篇劇本,用戲劇的方式呈現部落的有趣故事。

「希望孩子們可以關心原住民文化,慢慢去了解且重視這些智慧,並以部落為榮。」王邦文期許這些孩子就算到了都市,也不要忘記自己原住民的身分,或是否定自己的文化,甚至長大後可以回來部落,用在大學所學到的專業幫助部落的其他人,一起復興原住民文化。

採訪側記

部落的小朋友因為沒有深刻的文化認同,到外地後,他們會害怕和他人不同,而不敢說族語。這讓我想到我自己的經驗,我是客家人,小時候以流暢的客語能力為榮,然而,長大後到都市就學,發現身邊沒有任何的同伴,這讓我覺得非常孤單,在被發現是客家人時甚至有點羞愧。在聽完老師說的原因,希望可以更了解我自己的文化,並以此為榮。

延伸閱讀

假日族語托育 扎根原住民文化

Mata Taiwan 看見台灣原住民之美

陪伴原住民農友 部落e購搭建消費者橋樑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原住民小記者 用報導傳承文化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