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湘妮、司徒巧庭 / 高雄市
位於高雄鳥松的「廢物救星」,致力把棄置路邊的大型垃圾,例如塑膠籃、閒置棧板等,變成煥然一新的客製化家具。廢物救星創辦人楊大廣細心整理每個被拋棄的物品,藉由將它們重新組合、拼接成客製化家具,以此傳達出「物品不是壞了就丟,而是壞了就修」的價值觀。
畢業於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楊大廣,在籌畫畢業展演時,本想以「淨灘」為主題,但後來發現垃圾怎麼撿都撿不完,物品還是只能陷入被丟棄的循環中,因此楊大廣與畢製組員,決定製作載滿各種棄置物的行動推車「單袋5入」,他們推著「單袋5入」,遊走台灣各地、大專院校,號召用以物易物方式,拿自己不需要的,換取想要的東西,甚至只要說明想拿走的原因,就可以直接取走。
「想要就可以拿,不要就可以放進去。」楊大廣在走訪各地過程中,不斷測試大家對於價值認定這件事情,雖然有些人會把捨不得丟掉的東西交給「單袋5入」,期許物件能到另一個人手中,創造新的價值,但也有許多人認為東西沒用了,就應該丟掉。
拖著推車到處走的楊大廣,慢慢體認到「東西要用才有價值」,為了實際應用廢棄物,他決定把大眾不要的棧板、木材,拼湊成生活家具品,不僅琢磨出物品新用途,也延長使用年效、減少資源浪費,然而想要理解眾人能否認同這樣的理念,楊大廣直言,商業化是最好的測試途徑。
「用另外一種方式,延續它的生命跟價值。」這是楊大廣對於廢物救星的理念。台北藝廊8樓藝術空間,舉辦完藝術活動後,留下許多民眾繪畫出的作品,苦惱如何處置這些油畫布,於是他們尋求廢物救星的幫助。楊大廣把油畫布切成兩半組裝成椅墊,不僅再現大眾藝術風華,也創造出油畫布新的可能性。
8樓藝術空間的負責人李佩姒表示,楊大廣用他的審美觀,延續物品價值,也幫助藝術家作品,以更貼近人性的方式,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楊大廣藉由重新設計、加工等方式,活用廢棄物,賦予新生命。
「我不覺得這些東西是垃圾。」常常在巷口找尋家具素材的楊大廣,提到大眾避之不及的路邊廢棄物,眼神卻散發著光彩,彷彿駐點街口的醫生,解譯出廢棄物想被拯救的訊息,主動幫那些被認為有缺陷的物品問診,歷經一番修繕手術,耳目一新的器具出爐。
將撿來的物件,產製出與眾不同的客製化家具,楊大廣笑說,修復物件的過程中,他也把過往的人生經驗修復了。奔走於汲汲營營的社會,有些人常會因自身小缺點被社會淘汰、丟棄,最後變成社會的邊緣人,楊大廣說:「東西跟人很像,他們沒壞掉為什麼要丟掉?」
楊大廣道出,大家總是活在自己認同的安逸世界裡,用自己的價值觀檢視他人行為,只要有特立獨行的行為出現,就會產生排擠現象,因此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不是急於丟掉別人,就是害怕被丟掉,但事實上是物品和人的價值,都不應該這麼輕易被放棄。
盤著俐落包子頭的楊大廣,在構思作品卻不這麼俐落,他坦言,製作家具時,最常花時間糾結在構思產品。「必須捨棄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楊大廣指出,家具風格若保留太多原始與粗獷,會不符合民眾使用家具的期許、調性,加上主打客製化,價格水準也相對提高,對於市場需求和工藝風格的尺度,他仍在摸索中。
「我喜歡東西要有一點缺陷」,擅長把廢物缺點轉換成優點的楊大廣,不喜歡過於完美的家具,然而設計系出身的他,對於所學的專業,不免急於補綴瑕疵,追求完美又想保留缺陷的思緒,總是縈繞在他的腦海裡,不斷拉扯、碰撞。
找尋任何一個增加廢物救星知名度的機會,楊大廣直言,之前積極接洽媒體採訪,尋求曝光機會,但後來發現成效不彰,「因為沒有關注這樣事情的人,所以你的這個品牌不會被關注。」
二O一七年九月,廢物救星接受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的邀請,前往台東和公東高工木工科的學生、老師合作,運用當地提供的設備、廢棧板等,聯合打造出市集展示桌。
從揀選素材、擬制作品藍圖,到實際刨木、修整木材,打造棧板新生命,楊大廣與木工科學生,一起抽絲剝繭出物件運用潛力,楊大廣表示,這種工藝合作案,有助於傳遞循環經濟概念,也能影響更多人接受廢物救星的內涵,「想去不同的地方,刺激別人」。
「我希望廢物救星有一天可以倒閉」,談起終極目標,既不需要荷包滿滿賺大錢,也不冀望名揚海外,楊大廣反倒期盼廢物救星末日趕快來臨,這就代表再也沒有素材可以做家具,再生資源精神也能完整被貫徹。
採訪側記
簡單來說,廢物救星就是在拾荒,荒原中楊大廣看見了棄置物的過去,把握了現在,小心翼翼安撫了他們的心靈,延續了大眾既定廢物的未來。修復過程中,楊大廣也修正了過往人生經驗,或許拾荒這件事的本質,其實是拾起自身心理的慌,加以消化成未來的光明。受訪時,楊大廣總是認為,許多人都沒為自己認真活過,這樣的生命覺悟,荒唐卻不刺耳,他用他迷人的固執,詮釋出是任性也是韌性的淡然灑脫。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救」物翻新 廢棄物化身客製化家具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