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梓鈞、吳珩瑜
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指出,在職場上要達成真正、完全的性別平等,至少還要再等兩百一十七年。評比各國的性別落差指數,冰島最為平等,台灣排名第三十八名。Adriana Gascoigne觀察到女性在科技業的發展困境,於二〇〇七年在美國舊金山創立國際非營利組織Girls In Tech,致力讓女生可以走進科技。台灣分會則於二〇一五年十一月,由會長Jane Shih(石舫亘)引進。
曾在美國eBay擔任財務經理的Jane,從Women In Technology公布的數據中得知,當時公司職員男女比例,管理職女性佔百分之四十,技術職女性佔百分之二十。「eBay已經是不錯的數字,但也是沒有到百分之五十。」這樣的職場生態,讓Jane不禁思考,那台灣呢?
將Girls In Tech帶進台灣後,Jane常利用交流的時間,詢問其他與會者公司裡男女比例的情形。Jane發現台灣的數值和美國相去不遠,但一樣是陽盛陰衰、不平衡的。「比較特別的是,走技術職的台灣女性,留在職場且升職主管的比例較美國低。」
以專門走技術職的資工系、資管系女生為統計對象,大學時期約佔百分之十八,進入職場的約有百分之十,五年以後變成主管的卻只剩百分之一。深入探究便會發掘,造成科技業女性人口流失的原因,幾乎都與職場性別刻板印象掛鉤。
履歷表的格式要求,就是職場性別刻板印象的開端。Jane表示,在美國填寫履歷及主管面試時,都不允許個人的婚姻、家庭狀態被揭露,「但在台灣是要寫出來的,面試時考官也會問,妳有沒有男朋友?妳要結婚了嗎?妳最近要生小孩嗎?妳懷孕了是嗎?」
這些問題,即顯現出職場對女性的不友善。當女性有結婚、生小孩等人生大事規劃時,面試官便會覺得女性可能在職場待不了太久,也就不見得會讓女性進到下一關,Jane認為,「這是非常大的、無形的職場障礙,而且它是一個被容許的文化。」這也是為何,許多女性沒辦法在生完小孩後成功回到職場,「主管會覺得職業媽媽無法全心全意、好好地為公司效力。」
即便順利進入職場,女性依舊逃離不了性別刻板印象的桎梏。核心志工Judie Liu(劉思敏)說,不論是升遷管道、薪資表現、重要場合的發言空間,「男女的機會是不一樣的。」Girls In Tech Taiwan接觸的科技公司中,許多主管反饋,之所以會更傾向提拔男性擔任主管,就是因為覺得可以節省較多的訓練時間與溝通成本。職場刻板印象認定女性柔軟、決策不果斷,「萬一女生哭了,怎麼處理?」Jane陳述出普遍男性主管的既定想法。
要如何改變職場刻板印象,進而解決女性所面臨的困境,Jane認為是要讓更多的女性可以擔任主管,能夠出來創業。如同Facebook營運長Sheryl Sandberg《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提倡的概念,「女性要坐上主管的位置,藉由決策、領導權力,改變職場對女性的不友善。」
對內,Jane分享自己會長的職責權力。發掘團隊志工能力不錯時,便全權讓志工負責統籌專案。職場心理學系列活動,即由兩位志工擔任主導。不論成功或失敗,Jane都堅持,要讓志工們有機會主導,「這就是Girls In Tech Taiwan的方式,讓大家都有機會坐在領導的位置決議。」
對外,Girls In Tech Taiwan在科技專業、領導能力、女性創業等面向,設計相關課程、聚會、講座,以協助女性在科技業擁有更好的發展。例如促進女性學習程式設計的Hour of Code、使女性跨領域組織合作的Hack for a Cause、提供女性創業問題解答的She Startup Ask Me Anything等。
每年三八婦女節舉辦的Girls in Tech Taiwan 40 under 40,也是希望讓社會看到女性對科技產業的貢獻,同時激勵更多女性投入,一起讓台灣的科技產業變得更好。
成立近三年,Girls In Tech Taiwan在科技女力領域的耕耘,博得越來越多公司的賞識,自願加入支持的行列。梅隆銀行出借活動會議室、台灣新創競技場和三創育成給予幫助、TomTom前來募集女性工程師、設計師和分析師,例子不勝枚舉。「我覺得這是很棒的互動。如果可以把更多的女生,帶進他們公司,是Girls In Tech Taiwan很樂見的事情。」Jane微笑地說。
採訪側記
小至一面之緣的過客,大致遙不可及的偉人,生命中總有一些人,是你一觀看到他的行為舉止,便會下意識欣賞、喜歡他的。Jane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如此。身為Girls In Tech Taiwan會長,她不張揚、不攬功,以身作則,將會長的權力,下放給團隊志工。鼓勵、信任她們,跟她一起用女性的力量,為科技業注入更多的女力。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Girls In Tech Taiwan 為科技業注入女力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