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2 20:01

見晴廚房 點亮在地婦女的職涯

蔡湘翊、陳思媛  / 桃園市

位在大溪老街附近,有一間主打手工蔬食水餃的店鋪──見晴廚房,結合在地小農,將蔬菜的自然風味包進水餃,並提供就業機會給當地婦女。共同創辦人黃桂春秉持著助人的理念,運用創業所培養的能力,不僅照顧員工的生活和心情,透過美味的水餃,傳遞更多健康和幸福的味道。

將助人化為具體行動

見晴廚房的共同創辦人林玟妗與黃桂春,結識於香光尼僧團大溪香光山寺佛學研讀班,當時的黃桂春經歷不順遂的婚姻,身兼育兒和房貸的壓力,獨自經營位在大溪老街上的糖果店。

林玟妗經營科技事業二十餘年,當時正值退休之際,她認為應把握時間多多行善,「儘管生活的重擔壓得桂春無可奈何,但是她從來都沒有抱怨,甚至還會幫助別人。」當她發現黃桂春想助人的理念與自己不謀而合,決定協助黃桂春創業。少子化的趨勢,讓糖果店的生意越來越慘淡,於是黃桂春結束生意,攜手與林玟妗創辦「見晴廚房」。

「開水餃店的目的是希望能讓大家互利,由我負責販售,而內場有人製作。」一聽到黃桂春的提議,翌日,林玟妗馬上將販售品項和企畫案都規劃完成。歷經兩個月的籌備階段,見晴廚房於二O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成立,坐落於繁華的大溪老街附近。

見晴廚房的商標以草綠色代表「自然、健康、環保」的理念。 攝影/陳思媛

串聯在地婦女與小農 打造友善職場環境

見晴廚房希望讓素食者從水餃中攝取不同的營養,也可以讓更多人吃到各式各樣的蔬菜。成立之初,推出五花八門的口味,除了將常見的高麗菜、雪裡紅入料,也嘗試把時下流行的食材,例如紅藜麥、茭白筍、蝶豆花等開發成新口味。

為了確保蔬菜的品質和取得的便利性,黃桂春找到曾在糖果店的市場門口賣菜的朋友,「他在大溪有自己的菜園,而且種植不使用農藥,產品也檢驗合格」,黃桂春親自到菜園了解栽種的情形後,決定和他合作,由朋友負責供應蔬菜。

黃桂春明白大部分的婦女需要負責照顧老幼、打理家庭,雖然她們不是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但有一份收入多少能貼補家用。因此她提供工作機會給大溪當地二度就業的婦女,她也明確地告訴每位求職者,由於訂單並不固定,無法提供優渥的薪水,但有彈性的上下班時間,如果碰到孩子在學校生病等緊急狀況,員工可以及時請假去處理。

曾經有同事跟其他人相處不睦,向黃桂春提出離職,黃桂春詢問原因,得知同事不清楚為什麼得罪了其他員工,黃桂春認為,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問題,即使到了新的工作環境,可能也會遭遇相同的情況,「如果雇主知道妳離職的原因是跟同事吵架,這個陰影就會跟著妳一輩子,我覺得這樣很可惜。」黃桂春表示,遇到這種事,她覺得要內觀自省,練習與他人相處、溝通,而非用離職當成解決問題的辦法。

另一位讓黃桂春印象深刻的同事,則是因為丈夫過世,導致情緒低落很長一段時間,雖然有善心人士提供資金,請黃桂春無條件的給她薪水,但黃桂春婉拒,而是請廚房的員工輪流陪伴她,最後同事走出低潮,現在在中壢區開店。見晴廚房像是一個二度就業婦女的心情避風港,有陪伴,也可以共同成長。

見晴廚房共同創辦人林玟妗(左)、黃桂春(中)與員工郭麗玲(右)。攝影/陳思媛

到職約兩年的員工郭麗玲,是店裡的開心果,來到見晴廚房之前,她在大溪國中前經營紅豆餅的生意近九年。「因為寒暑假學生不上課,加上天氣炎熱,正好見晴廚房有兼差的職缺,沒想到就被桂春姊『拐』過來。」郭麗玲笑說,廚房的工時彈性,而且包水餃的技術不難,同事之間也相處得愉快,這些因素讓她決定收起攤位,加入製作手工水餃的行列。

草創時期 困難重重

創立初期,正逢台灣的食安風暴,連帶影響廚房的生意,沒有訂單,同事們只能休假。「以前在糖果店是等待顧客上門,但現在身分轉換成業務,有些不習慣。」黃桂春受到林玟妗的鼓勵,開始挨家挨戶的推銷水餃,拓展銷售通路。由於手工製的蔬食水餃成本高,無法提供優惠的價格,經常被店家虧說不會做生意。然而,在販售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為水餃皮容易破以及口味不合,被退貨或拒絕購買都是家常便飯。

黃桂春發現小眾口味難以被接受,「客人吃到這些口味,如果不喜歡,久而久之就會認為見晴廚房的產品都不好吃。」另外,因為生產期的關係,有些蔬菜無法一年四季供應,甚至是蔬菜本身的口感不佳都會影響客人的喜好,黃桂春決定縮減品項,先以大眾化的口味為主,提高客人的接受度,再慢慢研發特殊口味的水餃。

雖然很多店家都會退貨,但最讓黃桂春感恩的對象為龍潭綠色小鎮的謝老闆。某次她一如往常的前往推銷,謝老闆不但沒有拒絕,反而請她把水餃留下。「他看到我很有熱忱,不忍心退貨。」黃桂春語帶哽咽的表示,謝老闆擔心打擊她的信心,所以特地將滯銷的水餃留起來吃,希望黃桂春能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繼續保持樂觀和熱情推銷水餃。

重振旗鼓改良技術 堅持水餃的自然風味

考量到黃桂春毫無經營概念,林玟妗認為應該尋找有管理經驗的人來協助她,簡連都是林玟妗在佛學研讀班的同學,經過一番懇談,簡連都義無反顧地接下見晴廚房的執行顧問,負責協助店內的管理層面。「要經營一間企業,技術決定輸贏,管理決定盈虧。」黃桂春接受簡連都的建議,開始學習行銷和管理的專業知識,並且針對生產線不穩、水餃皮容易破和口味不合等問題進行改良。

「一開始包水餃就像在捏藝術品。」黃桂春笑說最初每天只有一千顆的產量,為了穩定生產線的質與量,她特地到三峽、鶯歌觀摩別人的技術,「一捏一個,完成一顆水餃只需五秒鐘」,同樣的員工人數,如今可以一天完成六千顆水餃的訂單。而水餃皮則是請製造商在揉麵粉時,增加揉捏的次數,提升延展性。

廚房員工正以指腹輕捏水餃的摺痕,動作迅速且俐落。 攝影/蔡湘翊

除了調整水餃的包法,黃桂春發現葷食水餃內餡的肉比較稠,而素食的內餡則較鬆散,比較不好包。「這是所有做素食水餃的業者都會遇到的問題。」林玟妗說,雖然有廠商向他們推銷化學添加劑,可以讓內餡更為黏稠,但是,見晴廚房主張環保和天然,他們堅持不添加任何調劑,採用原蔬食,將自然風味包進水餃。

目前見晴廚房除了為有機品牌代工水餃,也推出屬於自家的素食水餃,例如分別以瓠瓜、高麗菜、酸白菜和泡菜,研發出瓠圓翠綠、大江南北、山東花馬和夢幻首爾等多種口味,冬天則會推出限量的水果酸白菜。

早上十點員工準備好水餃的配料後,便開始馬不停蹄的包水餃,完成後立刻急速冷凍與包裝。 攝影/蔡湘翊

不只把關食物 更照顧員工的身心

成立至今,很多人認為見晴廚房經營得很成功,然而,黃桂春卻不這麼認為,「做食品業必須戰戰兢兢,隨時注意安全與衛生」,除了要求前端廠商要嚴格把關食物的來源,廚房內部也會不斷提醒要保持環境的整潔和人員安全。

黃桂春也鼓勵員工把廚房當成求職的墊腳石,離職的員工中,有人轉行從事土地戶政或電信局,也有人當上連鎖餐飲店店長,「當姐妹在職場、家庭遇到不如意,想要尋求慰藉,或是分享成功的喜悅,這裡就像她們的娘家,隨時隨地都能回去作客。」

秉持著助人的理念,黃桂春走過單親、創業的艱辛,創辦見晴廚房,推廣天然、健康的蔬食水餃,嚴格把關用料。另一方面,提供工作機會給在地婦女,而廚房的員工也會互相傾聽和交流,「廚房也許無法給她們很多金錢 但我希望來到這裡的每個人,經由相互陪伴、傾吐,倒完情緒的垃圾後,能帶著正向的力量面對挑戰。」黃桂春希望見晴廚房帶給這群媽媽不只是物質上的給予,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成長,並將這份「善」與「愛」繼續傳承。

採訪側記

「能活著面對的,都是小事」,共同創辦人黃桂春開朗的與我們分享這句格言,每當她遇到困難時,都以這句話鼓舞自己不要輕言放棄。在深入了解她的生命故事後,我們不禁佩服她的樂觀與勇氣,並將助人的理念化為具體行動,一路走來也遇到許多貴人相助。廚房的氛圍,並沒有先前我們想像的嚴肅和匆忙,而是充滿主婦們的閒話家常,尤其是麗玲姐的妙語如珠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看到我們就像是看到她的孩子,言談中不停的噓寒問暖,讓我們深刻感受到見晴廚房的活力和熱情。

延伸閱讀

用甜點散播快樂 打造公益新態度

熱心社會企業 翻轉大樹社區

好楓戶農家 領導「友善」社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見晴廚房 點亮在地婦女的職涯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