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5 20:01

製豆職人返鄉尋根 研磨純真的美味

駱姿宇、鄒翔  / 台北市

「其實豆製所」店內豆香四溢,一早吸引絡繹不絕的顧客,「今天你要喝幾號豆漿?」店員爽朗地笑著問。香醇濃郁的豆漿是早餐絕配,但要做出好品質豆漿並不容易。其實豆製所創辦人吳佳霖與台灣黃豆小農商談契作,使用台灣本土黃豆,傳承味道單純的豆漿,讓純樸的豆製品走出不一樣的路。

其實豆製所使用台灣本土黃豆,磨製香醇濃郁的豆乳。 照片提供/其實豆製所

轉行做豆漿 門外漢踏出的第一步

吳佳霖過去擔任遊戲工程師,移居國外多年,在墨爾本想喝豆漿時,都得自己製作,味道更是遠不及台灣的傳統滋味,為了給孩子最好的,也想找回記憶中的老味道,二O一五年跟隨台灣回農青年的腳步,返鄉開設大豆專門店,起初在網路上找資料,自己試做豆漿,發現不能單靠網路上簡略的資訊做豆漿,因此參加台中合樸農學市集舉辦的豆腐製作班,歷時一年跑遍台灣各地農場,尋找適合的小農黃豆,終於找到滋養身體也對土地友善的「金色珍珠」。

找到理想中的黃豆,吳佳霖開始規劃店面, 有別於傳統豆漿店擁擠油膩,其實豆製所走的是日系清新的店面設計,還能看見製漿師傅正在透明玻璃窗後使勁攪拌。

「我要做的是誠實和農友交易、實在製作、踏實販賣。」吳佳霖剛喝下自家豆漿接著說。Logo的三個圓圈,代表三顆黃豆,第一個是農友;中間是黃豆產品製造者;另一端則是消費者,象徵黃豆串起這三者的關係與情感,創造三者可以共同循環的目標。

一進店門映入其實豆製所的精神指標,下方整齊堆疊成袋非基改黃豆。 攝影/駱姿宇

正視小農困境 堅持使用本土黃豆

六O年代台灣本土黃豆種植面積曾高達六萬公頃,但歷經開放進口西方國家黃豆,國外大量栽種的黃豆成本很低,品質也很優良,台灣黃豆種植面積一路下滑到僅剩百來公頃的規模,台灣本土黃豆產業逐漸沒落;二O一三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辦理「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鼓勵休耕農地復耕,轉作非基改黃豆等雜作,補助耕種及農業機具採購,收穫規模從二O一三年的四百六十九公頃,一路爬升到二O一六年的二千一百O五公頃,國產小農黃豆自給率也顯著成長,從萬分之一上升到千分之一。

農友穩定提供其實豆製所品質優良黃豆,其實豆製所扮演製作與販售的角色,給消費者美味豆漿,吳佳霖牽起農友、製造者與消費者的連結,「我們引薦好的設備、生產好的豆漿,讓消費者可以接受,農友就有穩定的銷售通路。」接觸本土黃豆復耕議題,吳佳霖從中貢獻一己力量。

台灣農產品大多是小農耕作,栽種面積小,加上單一農友能投入的設備有限,缺乏自動化,因此耕種及採收方式原始,品質控管也相對無法和設備優良者相比,但得天獨厚的是台灣黃豆品種多,每種品項差異性大,吳佳霖建議:「小而美的形式也許是可行的。」雖然產品成本高,但品質優良、特性明顯的黃豆產品,一樣能讓消費者接受,願意多掏一點錢支持本土黃豆。

黃豆農友許大姐用心耕耘有機園地,與其實豆製所一起為台灣黃豆努力。照片提供/其實豆製所

蒙面客揮汗如雨 滴下粒粒黃金

基改黃豆可抗蟲害、抗寒害,種植容易且產量多,但長久飲用基改黃豆製豆漿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基改豆和非基改豆用肉眼是分辨不出來的,即使用喝的也無法區別。」豆漿師傅吳致寬嚴肅地說,其實豆製所全部使用非基改黃豆,即使成本較高,仍挑選花蓮、高屏地區、雲嘉平原生產的本土黃豆,更和雲林一復有機園商談契作,袋袋的有機本土黃豆,都是人工撿除混雜的石頭、泥土、枯枝樹葉,甚至動物屍體,一復有機園堅持純有機、減碳環保,為我們生活的土地盡心力,讓大眾健康吃,留給下一代健康無毒的自然環境。

好喝豆漿的關鍵在於豆香及濃度,豆香比較主觀,濃度卻可以透過控制水與黃豆的比例達到完美,其實豆製所的豆漿,水與黃豆的比例在一比七至八間,依照不同黃豆品種蛋白質的含量,會有不同的豆水比,完成後還需要以專用的儀器測量紀錄,確認各品種間微小的差異性;除了豆水比例調整外,煮漿時間延長也能讓豆漿呈現高濃稠度,但要注意過度加熱,會造成蛋白質結構改變,使品質劣化成為洘狀。

浸泡滿八小時的黃豆才可以倒入製漿鍋爐,透過上層旋轉分離器,平均出豆量,其實豆製所引進蒸氣鍋爐設備,鍋內平均受熱,不怕豆漿黏鍋燒焦,新鮮黃豆在研磨過程中混入空氣,高溫煮沸使豆漿空氣膨脹,容易產生泡泡,大約膨脹至八分滿時,開始輕輕攪拌,「每鍋豆漿都要順時針人工攪拌,手動攪拌是最天然的消泡劑。」吳致寬一邊講解,木製攪拌棒在十公升的鍋裡翻騰,多次重複動作,耐心等待四十分鐘,美味豆漿出爐。

只給消費者最天然的,其實豆製所堅持不使用消泡劑,透過多次悶煮,讓豆漿呈現假沸狀態使皂素被破壞,即使豆漿溫度達到沸騰,也不會產生滿鍋泡沫,製程延長、時間成本提高,但更有家的味道,也是無添加的香醇濃郁。

製漿師傅吳致寬爬上機具,人工翻攪黃豆確認品質。 攝影/鄒翔

努力和誠心 打造台灣精品黃金豆的秘密

「豆漿也可以像咖啡般細細品嚐,不同的黃豆都有它不凡的特色,即使是一樣的黃豆,出漿與再研磨的口感都有明顯不同。」吳佳霖自信滿滿地說。

「你們喝過就會知道了!」店長鄭元帝一手忙著操作機具一手倒豆漿。現磨的豆漿顆粒感較分明,還能看到一層細薄、透亮的豆皮附著豆漿表面,味道濃郁;經過六十秒一萬二千轉的再研磨後豆漿口感滑順,進入嘴裡留著一絲綿密,冷藏過後濃度還會再增強,製作過程製漿師還得定時測量濃度,仔細查看小小的管狀儀器,只為確保品質一致。

老一輩消費者最喜歡雲林出產的「十石」,又稱「金珠」,帶有傳統豆製品的青草古香;淡褐色外表的是高雄的「茶豆」,芋頭香氣十足,澱粉含量也較高。

其實豆製所不走低價競爭,起初消費者喝不出豆漿的差異,甚至抱怨多花幾枚硬幣卻無法品嘗到特殊口味,但吳佳霖仍堅持販售單一黃豆製豆漿,「熟客現在到店裡都有自己特殊喜好的品項了!」他笑著說。吳佳霖將傳統原味豆漿成功轉型,以品質穩定、口感一致、樸質的豆乳,發展成特色單品豆漿,讓消費者飲出新時尚,提供在地黃豆小農穩定通路,有心就能讓平凡成為專業,讓豆漿在下個年代繼續飄香。

特色台灣本土黃豆裝罐陳列店內,讓消費者看見真實原料。 攝影/駱姿宇

採訪側記

住家附近的超市大約一年前新設其實豆製所豆乳專櫃,第一次喝就愛上它的濃郁,走進店面才了解這一瓶美味豆乳得來不易,日式裝潢、照明光亮的文青風格一改傳統豆漿店的不舒適感,透明落地玻璃還能看見豆漿師傅正在製作豆漿、豆腐、豆花,製作過程一目瞭然,消費者可以看到自己喝下的豆漿是如何製成的,老闆、店員、製漿師傅都很年輕,老闆非常忙碌,採訪當日載我們奔走兩間店面,反覆嘗試許多產品,整個下午不見他坐下休息片刻,真的是用心在做豆漿;其他同仁身上好像都背負著老闆的精神,充滿使命感,每滴製成的豆漿都是寶貝,需要傳承,也要與時俱進。

延伸閱讀

無毒生態混養 八個大男人的好「蝦」事業

雜草與菜共生 找回蔬果「鄉田」滋味

化糞便為黃金 打造循環牧場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製豆職人返鄉尋根 研磨純真的美味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