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2 10:01

家族四代產業 蘇正立「窯」出新篇章

翁至成、陳臆婷  / 新北市

毛筆最尖的那一頭落下,幾無偏差的筆觸在淡黃古樸色的瓷面上放肆,染上傳承一代又一代的世代記憶,蘇正立就在這小小幾坪大的工作室恣意地創造自己的陶窯創意,其不僅受邀至各國參賽,作品更被日本、韓國、阿根廷等博物館典藏,為的只是貫徹心中的那一句話:「陶瓷要去用它,就會發現它的價值在哪裡。」

耳濡目染下的薰陶 立晶窯的誕生

說到鶯歌,我們很自然地會將陶瓷聯想在一塊,擁有「台灣瓷鎮」美譽的新北市鶯歌鎮,是台灣最大的陶瓷產地,逾千家陶瓷廠和陶藝店在此落戶。坐落在鶯歌老街的立晶窯,是蘇正立自創品牌所開設的同名店家,異於鶯歌多數店鋪是進口國外瓷製品開店販賣,蘇正立走的是自產自銷,堅持傳統手做,將工作室產出的成品展示在立晶窯,販售給陶瓷的愛好者與顧客。

蘇家四代皆冶陶,蘇正立從小跟著父親在窯廠幫忙,摸摸陶器、碰碰釉料,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對陶瓷產生了興趣,對他來說,陶土是他成長時期的玩具。高中畢業後到父親的窯廠上班,在研究室裡有許多材料、顏料可以學習,蘇正立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嘗試調製不同的釉藥。

研究釉藥的同時也會燒一些陶藝作品,蘇正立的同學在一次偶然之下發現蘇正立燒出的釉色與平時燒出的色彩很不一樣,突發奇想,建議他拿去市集賣賣看。蘇正立起初抱著懷疑的態度,不覺得有人會買單,但仍以嘗試的心態在市集擺起攤位;或許是血脈裡流淌著陶窯天分的鮮血,獨特釉色的作品深受民眾歡迎,於是從那時起,蘇正立便篤定朝陶藝這一塊去發掘。

決定延續陶窯產業後,蘇正立成立了個人工作室,父親蘇和雄也很相當支持。做了一陣子,有一天有人詢問他們是什麼品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工作室尚未命名,在父親的建議下,工作室取名「立晶窯」,「立就是蘇正立的立,晶是希望每一件作品都是晶華,」蘇正立娓娓地說:「用我晶華的作品成立窯的工作室。」

鶯歌老街上有許多陶藝店,立晶窯開店至今已有十八年。 攝影/陳臆婷

以作品使用面來看,陶窯分成兩種,一是家常日用的生活陶,一是藝術觀賞的創作陶。蘇正立早期純粹做創作陶,異於生活陶的簡單樸實,創作陶以多采多姿的釉色表現引人注目;然而,釉藥的研發沒有想像中的簡單,蘇正立的哥哥蘇正一說:「要調出一個顏色跟別人不一樣,胚也是一個問題,(就是)胚跟釉藥可不可以融合、結合。」

製作陶器從製土到成品,有著一套工藝流程,這些流程考驗著冶陶師的掌握能力,蘇正一指出,除了釉料的調配,火侯的控制、入窯時間的多寡等,都是讓釉色產生變化的因素;不過,這些對蘇正立來說已經不是挑戰,而是滿足對興趣的追逐與實現。

一戰成名 創作天分閃閃發亮

接觸多年的陶窯背景、紮實苦學的釉料知識,再加上勇於嘗試的穩重心智,蘇正立在工作室燒出的第一件作品《灑金釉》,初試啼聲便獲得「金陶獎」的肯定;接著「翡翠釉」燒出的《翡翠》,顯色細緻、挾帶翠綠新意,榮獲日本第二回亞洲工藝特別大賞;後來的「金彩藍釉」以鈷藍為底、灑上黃金釉,運用藍、黃的對比色系,展現金山碧水感、純粹的釉彩流動,顯得格外閃耀奪目。果不其然,《金彩藍釉瓶》在二〇一〇年日本第十五屆藝術未來國際展大放異彩,獲頒特選賞。

金彩藍釉燒出的《金彩藍釉小香瓶》,精緻典雅。 圖片提供/立晶窯

每每發表的釉色都有嶄新的特點,屢屢為台灣陶窯贏得榮譽、爭得光彩,更讓蘇正立揚名國內外。或許因為個性使然,且過去早已得過許多大大小小的獎項,蘇正立並沒有放入太多的得失心在名與利之內,所以當他的朋友透過電話那一頭,雀躍地告訴他在國外又獲得了一個獎,蘇正立反是回過頭納悶,為什麼要如此大驚小怪。透過解釋之後才了解,原來是自己在日本國立新美術館所參展的《金彩藍釉瓶》從二百九十九件入圍作品之中脫穎而出,獲選當屆的特選賞,也是因為在日本得獎非常不容易,蘇正立這才深刻的感受到一種被肯定的安慰。現在回想起早期得獎的那段日子,蘇正立微笑地說,「那時候真的給我很大的鼓勵,就一直朝創作這一方面去走。」

有了社會經驗後,蘇正立加入中華民國陶藝協會,經過幾十年從會員當到了會長。身分的轉變產生不同層面的交流,對陶窯也開啟了不同層面的想法。

加入陶藝協會後,蘇正立不僅認識更多陶藝工作者,還有機會到日本與韓國參訪。走一趟國外,與當地的陶藝家面對面交流,才發現他們有「已經傳承好幾十代的工法」與「人間國寶」政府認證的制度,皆著重保存「文化精神」,這讓蘇正立深深意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更明白自己可以朝哪一方面努力。

分享創業故事的同時,仍感受到蘇正立總是心繫著鶯歌陶窯產業。 攝影/陳臆婷

從爸爸手中傳承的生活陶 生活與藝術的平衡

家族陶瓷產業隨著時代轉型,從民生用的粗碗、工業用的磁磚,現在蘇正立走的是藝術性的創作陶;雖然家裡不再生產粗碗,但偶而回想起早期父親手繪的粗碗,那股親切感仍深深烙印在蘇正立的心中,才發現這種「古早味的味道」可以代表我們蘇家,更可以代表鶯歌。

毛筆上的手繪顏料隨著筆觸落下,柿子、公雞、蝦子、螃蟹各個活靈活現,生活陶給人樸實又親切的自然美感,「這個東西市場已經沒有了,但我希望這麼好的事物能夠保留下來,不要被忘記,所以拜託已經退休的爸爸媽媽教我們畫,然後我邊做邊學。」從爸爸手中傳承的手繪技法,蘇正立沿用傳統圖案的象徵意義,再將畫法簡化,融入個人巧思。

「蝦子象徵多子多孫,公雞就是起家、家庭興旺,以前入厝時會用。兩支螃蟹代表謝謝、感恩,兩棵柿子祝福著事事如意,」延續上一代的精神,蘇正立堅持手繪的質感,以胭脂紅、手繪碗盤重現台灣特色的古早味,「每一筆都是有感情的,是用生命在畫的。」跳脫制式化的工業量產,在這裡每個碗盤都是獨一無二,蘇正立透過他的巧手,讓上一輩古早味的生活陶,完美再現。

蘇正立手繪傳統圖樣,賦予每個碗盤獨一無二的生命力。 攝影/陳臆婷

致力推廣鶯歌陶窯 創新與傳統的交融

「傳統與現代其實是不牴觸的,是相通的,」自詡為修行「行者」的蘇正立,對於傳統美與現代美有著超脫的註解,「美的東西不分傳統還是現代都是美,從美的角度來看他們兩個是不衝突的,甚至能夠結合在一起。」

結合現代美與傳統美,不只有蘇正立的創作陶與生活陶,對於鶯歌在地性的陶藝推廣,無論是當初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建置,或是鶯歌老街的改造規劃、新北市政府的「鶯歌燒品牌計畫」,蘇正立都是其中的要角,不遺餘力參與付出,對鶯歌陶瓷的發展貢獻豐碩。

蘇正立將其一生付諸於陶藝之中,對於陶瓷及鶯歌這片土地,有著澆不息的熱情、說不完的想法,為的是讓鶯歌發展出地方特色、讓鶯歌越來越好,期許鶯歌不僅是台灣陶都,更能躍上國際,成為世界的陶都。

採訪側記

陶器製作要經歷原料採集、製土、練泥、成型、裝飾、配釉、施釉、乾燥、燒製、成品一系列工藝流程,這一系列流程自己包辦已經很不容易,沒想到還自設品牌,更開了一家店。從新創品牌開始,立晶窯到現在已經二十四年了,蘇正立笑笑地說,「就好像昨天才發生一樣。」讓我感受到有如日本「職人」般,始終如一的態度。

延伸閱讀

千年傳統釉藥技術 因化學而重生

恆春陶藝家 「薰陶」孩童人文素養

名奇陶瓷以愛出發 生活即靈感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家族四代產業 蘇正立「窯」出新篇章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