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4 20:01

東片「寶石村」 八大農場攜手地方創生

葉曼庭、應怡冰  / 屏東縣

提到「農村」,大多數的人都會想到「農業為主」、「勞動力缺乏」以及「嚴重老齡化」等字眼。在屏東縣內埔鄉東片村,一群土生土長的東片村農民針對現有的農村問題積極自救,合作成立全台第一個農村型社會企業 — — 「東片寶石村」,集結東片村八家農場的資源進行整合行銷,包括川永生技農場、東寶農場、媚果園、小姜花材、丫霞菓子園、清春果園、可可寶具及酷老頭鳳梨營,盛產鳳梨、諾麗果、可可、桑葚、火龍果、蓮霧等在地農產品,打造「東片寶石村」招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引年輕一代回流農村。同時將銷售金額的百分之五回饋社區,改善銀髮族福利。

共同的理念與情懷 推動社企落地生根

2016年,在農委會以輔導社區居民當家做主的「農村再生計劃」幫助下,東片村的農友們成立了一個讀書會,彼此分享交流農作管理、行銷方式以及有機友善的農法。次年農友們共同舉辦了一個成果展,對整個社區的認同度也提高了。「第三年之後機緣就來了,所以就把它撮合成了一個寶石村的概念。」「東片寶石村」的董事長徐榮銘,經營川永生技農場十幾年,農場以種植諾麗果和桑葚為主。

近年來,東片村也面臨著典型的勞動力流失、農村老齡化問題,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經達六十五歲以上。眼見社區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以種植蓮霧為主的東寶農場率先發起號召,邀請東片村內較具規模的農場共同銷售,用部分銷售額去回饋社區,來維續社區的福利。八大農場的負責人很快便取得了共識,在屏東大學郭子弘老師的指導下,「東片寶石村」社會企業籌備一個半月便得以成立。

「其實由誰去發起成立社企,這個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這幾家農場都有著共同的理念。」東片寶石村執行長黃日禓說,「大家都是土生土長的東片人,都對自己的家鄉有一個情懷。雖然每種作物的盛產期不同,但八家農場共同扛起「東片寶石村」這面旗幟,用統一包裝和整合行銷的模式進行共同銷售,便能讓寶石村的產季可以一直連貫下來,讓社區一整年都會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徐榮銘細心呵護自己種值的諾麗果。 攝影/葉曼庭

從想法的誕生到成立社會企業的過程中,郭子弘老師給予了他們強而有力的支持與幫助。郭子弘說,自己在當政府計劃評審的過程中,看過很多案例在無政府支持下便消失。因此,想要盡自己的力量去建立一個範例,在無政府資源支持下也能永續運作。

尚在起步階段的寶石村,面臨著人手不足的問題,農民們既要種植大面積土地又要銷售農產品,常常一人當做兩人用。黃日禓說,「人力上是比較吃力的一環,同時我們也還在持續地增進彼此的信任度。尤其是為了寶石村能夠永續經營下去,大家都盡量要把個人私利降到最低,把公共利益擺在最前面。」

有機農產是「寶石村」的最大寶石

logo的六種色塊分別代表一種作物,黃色是鳳梨,綠色是諾麗果,紅色是火龍果,棕色是可可,紫色是桑葚。 攝影/葉曼庭

近年來,水土流失問題嚴重,人地矛盾持續增加,具備環保與經濟雙重優勢的永續農業已成為台灣農業的發展目標。但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目前全台有機及友善耕作的土地只佔耕地總面積的約1%。

寶石村的八家農場過去都是採用慣行農法,施用農藥和化學肥料,將產量產能極大化。但隨著農委會的倡導和大環境的轉變,特別是屢屢爆出的食安問題,讓消費者對健康安全產品的認知也大幅提高。漸漸地,八家農場都從慣行農法轉型為友善耕作農場,不使用化學藥劑,友善自然環境。這其中還包括兩家有機農場。

丫霞菓子園的劉雪霞,在小雨中也不停下忙碌的腳步。被尊稱為「火龍果教母」的她,在全台率先採用燈照技術延長火龍果產期,并並種植出紅白雙色火龍果。去年十一月,果園內的火龍果順利拿到了有機種植的認證,讓消費者吃得更安心。談及加入社企後的轉變,她說,以前都是自己一個人單打獨鬥,現在得到了更多幫助,行銷渠道也更多元了。在郭子弘的幫助下,寶石村農產品的銷售通路在慢慢增加,從在國營機構擺攤到在有機超市上架,東片村的「六彩寶石」,開始在越來越多的地方閃閃發光。

嘗試更多可能 關懷在地 形成善的循環

寶石村社會企業的成立,除了讓東片村的農民能夠匯流成一股力量向外聯合行銷之外,擴大社區參與以及關懷在地銀髮族及弱勢群體,是他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寶石村農產品銷售額中的百分之五會用來作為社區福利基金。」黃日煬說,今年二月三號到三月四號的屏東縣熱帶農業博覽會,是寶石村社企的第一次亮相。展售期間賺得的第一桶金,立馬撥了百分之五回饋社區,撥給社區福利基金、「老人會長壽俱樂部」以及在地婦女團體,媽媽教室。

學界與產界的結合,也為在地翻轉的實踐,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在郭子弘老師的指導下,現階段寶石村正在進行著「共享農場」和「開放公田」的企劃與實施。

「共享農場」鼓勵社區居民各自開放認領四坪地來參與種植,銷售額的一半回饋給社區福利基金;「公田」即是將當下的熱門概念「農業六級產業化」付諸行動。以一級的種植特色農作物為基礎,吸引遊客來體驗農場生活。

寶石村的社區營造活動也得到了很多組織和團體的熱烈迴響。九月中的時候,遊覽車、導遊領隊以及公會的踩線團共計六十餘人來訪寶石村,希望未來將更多的農場體驗活動、輕旅行、社區活動等規劃進行程中。

農二代回流農村 注入新鮮活力

「我們希望說,整個社區的營造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年輕人返鄉從事農業。」徐榮銘說,年輕人的思維更親近整個社會大環境的需求,能夠為社企注入不一樣的活力。

劉雪霞的兒子原先是名廚師,果園事務日以忙碌的狀況下,她曾多次勸兒子返鄉工作,「你一天到晚在幫人家賺錢,為什麼不回家來自己當老闆呢?你自己經營的事業,才是一輩子的。」在劉雪霞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兒子已經返鄉兩年多,目前正在積極學習有關農業方面的知識。

郭子弘說,寶石村會針對返鄉農二代他們的專長,來進行不同的分工,並訓練他們美工、擺攤銷售、導覽農村、開發農場的特色水果入菜等技能。

但習慣了都市生活的青年,返鄉工作並非易事。農二代徐苑芝開玩笑說,「講到這個快要哭了!」曾在台北做行銷類工作的她坦言,鄉下與都會的生活反差還蠻大的。沒有都市那麼多資源可以利用,朋友們也基本上集中在都市。「工作方面比較大的差別是,在都市的話就是老闆叫你做什麼就只能做什麼,但我在寶石村這個環境下,很多事情都要從頭摸索,哪個階段應該做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規劃和支持。」

在大學和剛出社會那幾年,徐苑芝都有在台北參與公共事務相關活動,如地方創生、環境資源保護、文化保存等。因此她認為還有蠻多想法可以直接帶回農村操作的。2016年,她響應了農委會「新農業運動」中的「返鄉青年」計劃後,從最基本的資源盤點、田野調查到相關計劃的撰寫和執行,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了許多社區的農友,開始慢慢地發現其實農村還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她說,「年輕人回到農村,應該要學會尊重原本的傳統。然後盡自己所能地在後端幫忙農友做銷售和服務,讓他們用更多的時間去生產更好的產品。」

「寶石村」的農產品統一包裝、行銷與銷售。 攝影/葉曼庭

為他人鋪路 也是為自己鋪路

迄今不滿一周歲的寶石村社會企業,依然在蹣跚學步,一步一腳印地摸索一個永續經營的完整體系。徐榮銘說,「我們也是中年了,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回饋社區之路,不只是在照顧看得到的老人長輩和弱勢,其實也是為自己鋪一條路。」因此看到社區中的老人能夠通過他們所創建的機制得到照顧,他們的內心也會感到一種欣慰。這是支撐他們哪怕再苦再累也要繼續往前走的動力。

未來,寶石村也期許將自身社區營造出一個大方向,站穩腳跟之後,能夠將鄰近的社區也納入聯合行銷的行列當中,一起營造不一樣的社企風範。

採訪側記

此行採訪之前忐忑萬分,擔心「寶石村」剛成立不久,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藍圖可以講述給我們聽。意外的是,每位受訪者都可以無比順暢地闡述他們的發展歷程和願景,眼神中滿是憧憬和希冀。臨走之前,雪霞阿姨熱情地塞給我們兩袋又大又紅的火龍果讓我們帶回台北,董事長徐榮銘一臉認真地問我們:「你們還會回來看我們嗎?」我們在受寵若驚之餘,也希望用文字和影像的力量,去回饋這一份感動,讓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東片村這顆耀眼的寶石。

延伸閱讀

共享經濟 把居民拌在一起

紅心芭樂故鄉 枕山鄉農業再升級

內城產業園區 農村翻身新契機


東片「寶石村」 八大農場攜手地方創生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