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8 10:01

判讀腦梗塞不耗時 數學演算幫你忙

林妤瑄、劉德苓

醫療業界過去長期依靠傳統的人工判讀法來判斷大腦梗塞的位置,但此方法耗時又耗力,有讓病人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三小時的風險。彭徐鈞博士與陳右緯醫師聯手出擊,設計「偵測與量化腦梗塞區域的方法」,利用數學演算法,配合電腦偵測將梗塞量化,讓原本長達三十分鐘的判讀時間瞬間節省十倍以上,僅需一分鐘。

跨業合作 醫師與工程師聯手出擊

一直以來,醫療界用來偵測腦血管疾病的方式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電腦斷層掃描(簡稱CT),另一種則是核磁共振掃描(簡稱MRI)。傳統上,醫師要靠人工判讀這些掃描出來的圖片,耗時又耗力,同時容易錯過中風病人的黃金治療時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立交通大學生醫電子轉譯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員彭徐均博士,以及壢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醫師等人,合作開發「偵測與量化腦梗塞區域的方法」,試圖以影像處理科技的方法解決上述的問題,希望能夠利用電腦在最短時間內確診病因,做出最好的治療。

在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會場的彭徐鈞博士。 攝影/林妤瑄

兩人於中央大學與壢新醫院的媒合會認識,在會上發表各自的專長領域後,相談甚歡,會後便迅速決定合作,開始著手研究。他們利用自己擅長的領域,溝通討論,成立團隊著手開發此軟體,並且應用在臨床實驗上。經過八年時間,日前獲得二〇一八年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銅牌獎,並通過美國與台灣專利,已著手商品化進入市場。

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銅牌獎證書。 攝影/林妤瑄

新穎的產品設計 解決困難

「偵測與量化腦梗塞區域的方法」是一種演算法。它利用兩種核磁共振影像,一種為「擴散的權重影像」,另一種則是「表觀擴散係數影像」(簡稱ADC MAP),這兩種影像皆由「核磁共振儀」拍下,將兩者透過數學式的分類技術 — — 「模糊分群」將圖片中疑似大腦梗塞的區塊偵測出來,再利用輔助的其他程式,經過稱為篩選、決定、門檻、除去等主要四個步驟,將容易偵測錯誤的區塊去除,留下臨床時真正需要被判定的梗塞區塊。

判定梗塞區塊的基準,是由當初設計時邀請的臨床醫師們配合測定而出的,使用大約二十位病人的核磁共振影像,以美國麻省總醫院設計的半自動電腦化系統輔以醫師人工方式,將正確的梗塞區域描繪出來,統計、量化後輸入至軟體的總資料庫中,做為初期的設定參考。

過去一位病人做一套核磁共振攝影,會產出十三組影像,共四百一十二張圖片,醫師判讀一位病人的相片,依情況複雜程度,需要十五至三十分鐘不等的時間。這樣長久的判讀時間,有可能將會拖延到中風病人治療的「黃金三小時」,相當危險。而此方法問世後,利用電腦便可直接判讀梗塞位置,過程最多僅需短短的一分鐘,相較過去人工半自動化,節省了至少十倍以上的時間成本,無論對醫師或對病患,都是相當大的福音。

近期此方法正在著手進行程式軟體化,期望以簡單的介面,讓所有臨床人員都能輕鬆使用,往後判讀影像不再需要醫師長時間判讀,醫療人員能夠使用此軟體,輸入影像,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應對,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考慮到專科護理師大多為女性,介面在設計調整時,以中性化、舒適的介面為訴求,讓使用者能夠輕鬆上手。

開發不簡單 困難處處隨行

製作產品前期,因為一切都從零開始,需要陳右緯醫師以人工判讀的方式,協助建構資料庫,連續好幾個月幾乎都待在辦公室內,幫產品描繪正確的梗塞區域提供彭徐鈞使用。彭徐鈞也需要常常回到醫院開會、拿資料或數據等。但有時問題太困難,連臨床醫師也無法立刻提供正確答案,這時就需要查詢相關文獻、或是找前輩解決,時間一再拉長,疲憊感也逐漸加深。

「就是Open Mind,打開自己的心胸,不管是對病人還是對醫師,去做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彭徐鈞說,這是他第一次跨業合作,跟陳右緯常常會因為專業不同,兩人的溝通會用各自領域的專業術語交談,常常前言不接後語,交流意見時,常有困難;一直到後期,開發七、八年,兩人彼此熟悉後,才減少了這樣的窘境,合作漸入佳境。

到了後期,產品逐漸完善化,他們認為通過專業檢測與法規後,就能將產品商品化,以利更多人使用。沒想到,在這個過程中,反而是最難的環節:兩人的專業都不在此,詢問醫院裡的人員,沒有人替他們解答;詢問學校教授們,也沒有人知道究竟該如何讓產品真正走上商品化。最後還是到學校的研發處底下的專利、商品化相關組織詢問,才開始慢慢著手,學習商品化的每一個步驟。

正在翻閱大學與醫院產學推廣媒合會專書的陳右緯。 攝影/林妤瑄

展望未來 理想紮根

產品現在進入商品化的階段,全台已有多家醫院提出產品預訂;同時產品未來也預定將跟國內核磁共振機器的廠商合作,將程式植入器材中。陳右緯說,希望能在年底以前將所有程式完善,讓程式能在Windows以及Mac系統上使用,並在三年內針對不同的醫療專業儀器的影片的輸出格式做調整,使所有影像檔案格式都能相容,進而正式投入市場。

彭徐鈞說,為了有足夠的資金,目前有在產業界中尋找願意投資的科技公司與企業,讓商品化能更加順利。不過兩人近期的目標著重在實際操作上,與國內外的中風醫療相關院所合作,藉由合作的機會,獲得更多病人的資料作為樣本,繼續調整程式不足之處,讓得出的結果能夠更加精準,減少失誤。

未來他們希望此程式能夠成長至網路線上化處理化,利用電腦的自動深度學習,將數據上傳至網路後,使用網路後台的參數調整。工程師不必特地撰寫與儀器輸出格式相應的軟體,軟體就能夠自動將市面上有的儀器影像格式統一化,使用同一組程式就能夠判讀完所有類型的影像。目前由彭博士所帶領的學生團隊,就在著手研究開發這一項目。

「醫院我就把它視為是一種生命的延續,從學校的實驗室延續到醫院的診間,醫師的診間,甚至到病人的身上。我覺得好的研究應該是要往這方面來走,不會說單單侷限在一個時段而已。」彭徐鈞認為,自己的職業不僅僅是個工程師,他做出來的產品也不僅僅只限於實驗室,他期許自己能利用專長,真正幫助到更多的人,如做出更多的臨床工程供醫師使用,不僅幫助醫師以及病人,更重要的是改善醫療品質。

採訪側記

此次採訪過程雖然順利,但是因為專業領域的不同,常常會聽不懂受訪對象所用的術語,在撰寫稿件與製作影片的過程中,常常要到處搜尋這些名詞的真正意思,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初步了解醫療業界的情況以及醫生看診的不易,發覺兩位受訪者真的很辛苦,不僅為了工作、也為了病人努力,希望讓整個大環境更好,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延伸閱讀

用畫筆復健 中風患者開畫展

醫療人權促進會 致力於醫療改革

資訊工程師變農夫 種出生機農場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判讀腦梗塞不耗時 數學演算幫你忙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