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苡芊、林臨君 / 台南市
過去在府城有「台南布街」、「成衣加工堀」之稱的文南社區,因為產業外移,文南里的服飾加工地位逐漸被世人所淡忘,近年來透過社區自發性進行產業轉型、成立「文南布街工作坊」,期待將文南里固有的產業文化延續下去,以及設置許多社區志工隊,讓文南里成為一個宜居城市。
打破外移困境 重現產業生命
曾是台灣聞名的「布」市,也是服飾加工業發源地的文南社區,隨著時代的變遷,紡織業大多數移到大陸發展,文南社區的紡織業也因此逐漸沒落。「以前整個文南都是紡織業,很熱鬧,後來我們這裡所有的紡織業大概有百分之九十都到大陸設廠,所以這裡就慢慢得轉型了。」發展協會志工王可慶說。
為了讓在地產業重現生命,文南社區在里長陳清泉的帶領下,於西元二〇〇六年成立「文南布街工作坊」,販賣居民親手製作的布製品,例如布娃娃、手工包包、手機袋等文創小物,將社區傳統布業文化傳承下去。因為景氣改變,社區店家也紛紛轉型,發展文創產業,像是以前販賣珍珠、亮片等服飾材料的明億服飾材料行,現在變成販賣各種特殊的DIY手工藝材料,「大概七年前就轉型了,以前都是加工業,但後來很多都外流了,所以現在就做文創,自己DIY的東西。」明億服飾材料行老闆娘林春美說。
傳承傳統文化 開創文創新產業
從二〇〇六年年開始有勞委會的協助,補助社區文創產業,到現在全部都由社區自己經營,文南社區在活動中心設立了文南創作基地,讓居民可以在活動中心的獨立空間製作布娃娃、手工包包、手機袋等文創小物,再由工作坊將這些拿去台南市立醫院擺攤販賣,維持工作坊的運作。同時也會配合市政府文化局以及地方政府舉辦的活動,到活動地點擺攤,以及架設網路平台,讓民眾可以線上預購訂做商品,增加販賣的機會,讓居民做的文創商品可以被更多人看見。
除了販賣商品,文南社區也請老師來幫社區長輩上課,民眾只需要自己出材料費,或拿家裡不要的布或衣服,就可以參加課程,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做包包,有時拿利樂包的包裝來做帽子,有時拿穿不下的褲子來做包包,達到環保的功效,「長輩都會很高興的帶自己做的東西出去,然後給他孫子兒子看,好像有榮譽感一樣。」陳清泉說。
不只是針對社區內的居民,文南創作基地也會對外開設DIY課程,民眾可以在網路上預約,只要繳交五十元到四百元的材料費,就可以體驗不同難度等級的課程,從手機袋到捕夢網等布製品通通都有,崑山科技大學與光華高中都有與文南社區合作,進到社區來體驗手作的樂趣。
居民同心 提升社區居住品質
發展社區產業的同時,文南社區積極提升社區環境,設置環保志工隊、關懷據點、守望相助隊、婦女會、長壽會,還有瑜伽班、桌球班、社區編輯等十幾個團隊,每個團隊各司其職、分工合作,「社區營造的工作有很多,文南就是每個團隊分工合作,用企業化方式經營社區。」陳清泉說。像是環保志工隊平時每週六上午七點就會打掃社區環境,登革熱時期定時巡邏社區,檢查是否有積水處。
關懷據點則是針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進行居家訪視、健診服務,以及老人送餐等等,也會因應里民的需要調整服務項目,例如不定期的開設課程、老人健康講座,還有帶老人活動,「這邊老人比較多,所以我們每個月固定有兩趟家庭訪視,我們記錄他們需要什麼幫忙,再反應給里長」王可慶說。目前,文南社區的大約有一百五十幾位志工,全都是自發性,自己想要來幫忙的。
社區報串起一條心 延續文南溫馨情
「文南獲得這麼多獎項都是里民一起來做才可以得到」陳清泉說,為了增加社區凝聚力,留下社區許多回憶,例如瑜伽課、桌球比賽的活動紀錄,文南社區堅持繼續發行維持十多年的社區報,報導了理事長、社區的環保志工隊,社區關懷志工等等的居民心聲,以及社區的建設成果,雖然因為高昂的費用,現在從原本一年發行四期,縮減到一年發行兩期,但居民可以透過社區報發聲,並且看到平時大家為社區付出的成果,「社區報是一個很好的東西,我特別堅持一定要做」陳清泉說。
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高育清說:「文南社區能有今天這個成就是居民共同努力來的。」目前,文南社區設置二十四小時監控,隨時可以用手機監看畫面,並且設置守望相助隊,定時在社區巡邏,提升社區治安。未來,社區發展協會會持續延續傳統布業文化,維持文南社區的和諧與團結,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能擁有最好的生活品質。
採訪側記
遊走在文南街上,我們發現了為什麼當地會有「台南布街」的美譽,街道兩側都是布行或相關的商店,一直以來,台南在我們印象中都是一個擁有很多美食及古蹟的城市,經過這次的旅程,才發現原來台南還有這麼多文化產業,值得我們去探索體驗。而透過採訪的了解,我們也也深深的被文南社區志工隊打動,不管是環保志工或是關懷據點的志工,社區居民的向心力及無私的心真的很不容易。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布」老志工 織岀文南向心力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