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一、湯義濂 / 新竹縣
種植面積才一公頃左右的頤禾園農場,不以追求巨大利潤為目標,而是立志要成為一座社區支持型的小農場,更以「善」為出發點,將農業與公益相結合,幫助弱勢建立屬於他們自己的農場,讓他們可以有能力生存,期待頤禾園自身能夠成為幫助弱勢、改變社會的一股溫柔力量。
陳禮龍 從無到有的農業之路
陳禮龍,是一個竹東鎮軟橋里的女婿,職業是「頤禾園」農場老闆,其實這是一個僅有一公頃地的農場,然而這看似小小的農場,卻蘊含極大的能量在裏頭。
陳禮龍本來是在科技業上班,然而在二OOO年碰到網路泡沫化,整體社會不景氣,自己的事業也遭受巨大的打擊,剛好陳禮龍岳父在軟橋有幾塊農田,在與家人的討論後,決定離開現有的工作,回到軟橋展開務農生活。
本來此地在陳禮龍岳父的經營下叫做「豐田」農場,二代陳禮龍夫婦回來接手後,想要將農場打造出全新的樣子,便將其改名為「頤禾園」農場,理由是這個名字琅琅上口容易記,加上軟橋是個適合人居住又適合作物生長的好地方,宜人又宜禾,因此才命此名。
陳禮龍說,起初的他對種田一竅不通,卻還要選擇較高難度的有機種植,很多人都不看好他的這個想法。
後來陳禮龍是靠著岳父、附近農民的指導,搭配農委會的課程與親自種田實作,才有辦法入門這個看似簡單,事實上卻博大精深的農業。他表示,有機農作其實也別無他法,就是要順應天地,春夏秋冬天氣均不同,就應該要種植不同的作物,不需要刻意的違反氣候、溫度,若能跟隨大自然變化的腳步,土地也能好好養育出這些蔬果。
因此,除了最基本的糧食作物稻米以外,頤禾園農場一年四季生產的都是以溫室栽培來種植短期葉菜類為主,溫室能夠方便控管水分、蟲害等因素,而這些葉菜類也不需要太大的種植面積,剛好符合頤禾園地小的特點,一整年不斷的出貨就能夠讓農場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再加上頤禾園的有機農作物得到MOA認證,更能將自身農產品推展給消費者。若想要取得MOA認證,平日就要做好準備,時時留意自身農場的種植情形,確保是合乎MOA的規範,頤禾園才能夠得到認證。
MOA是國際美育自然基金會的縮寫,是一套來自日本的自然農法觀念,主要核心就是要依自然法則,尊重土壤、維護生態,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等人工合成物,MOA有成立驗證公司,驗證過程十分嚴格,除了申請人資格須接受審查外,更會派人實地檢驗土壤、水質等,之後每年更會有定期或不定期追蹤查驗。
打造「小」農場 陳禮龍的農業觀
頤禾園農場的行銷方向很特別,不同於其他農民積極向外推廣自家農產品,期望能夠獲取更多利益,陳禮龍選擇將販售範圍縮小至頤禾園周遭三十公里內,如竹北市、新竹市等,農場作物容易到達之處,以達到地產地銷,建立起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uculture,CSA)。
頤禾園農場的發展導向很特別,是以「小」為發展目標,總共一公頃的農地規模不算大,整個農場的人力也只有二點五的人而已,「一個是我太太,一個是幫農師傅,另外半個人是我,效率比較差。」陳禮龍笑著說到。
陳禮龍之前還在科技業的時候,公司規模也有七八十人多,他發現人數如果越多責任也就越大,若是小規模在管理、生存上會容易許多,且若是遭遇突發狀況,小規模的應變能力也好,因此才會有這樣一套管理思維模式。
對於開設頤禾園,陳禮龍說,台灣本身農民可分配到的農地本來就少,且自身擁有的人力也不多,將頤禾園比喻成是小蜜蜂,其他大農場比喻為大獅子,小蜜蜂到處工作,即使工作量無法與大獅子匹敵,卻也較容易養活自己。
頤禾園的生存之道,就是得靠在地消費者,不需要特別多消費者也能讓農場繼續經營下去,且消費者與農場距離近,隨時都能帶著親友到頤禾園休閒,也更容易了解農場發生什麼事情,比如颱風來襲,農場溫室被颱風摧毀,當地消費者即可感同身受颱風的可怕。陳禮龍表示,現在的頤禾園老客戶居多,有人甚至吃了八九年還繼續再在購買。
另外,陳禮龍也透過用預售的方式賣菜,如果要吃頤禾園的有機蔬菜就要先預付半年的菜錢,這個做法可以讓生產者知道自己需要供應多少數量,不用擔心種菜後沒人買的窘境,可以計劃性生產,也能把人力分配成最好的狀態。
頤禾園 一座將有機與公益相結合的農場
除了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外,頤禾園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即是這是一座與公益相結合的農場,類似於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除了「取之於社會」,更要「用之於社會」,不要只會賺錢而已,要對整體社會的人民或是環境的永續發展要有所貢獻。
「吃好米、做好事、送好鞋」是頤禾園推廣的一個公益活動,理念是消費者買下稻米之後,頤禾園所賺得的金錢去購買鞋子,贈送給在部落山區中需要幫助的孩子。
陳禮龍說,若是自家稻米賣不出去也不能繼續經營農場,透過這個活動能夠帶動銷售,支持頤禾園有機農場的發展,多餘的利潤還可以回饋給社會,是一種「你幫我,我幫他」的一個善的循環,從二O一一年送第一雙鞋子到現在,每年參與送鞋活動的人數仍持續增加,陳禮龍更將送鞋活動推展到海外,如越南、四川地震重災區等,不僅可以支持有機小農,更要幫助弱勢族群。
手心翻轉計畫 要讓慢飛天使飛向未來
頤禾園的公益活動還不只如此,陳禮龍與竹東鎮天主教世光教養院附設的拙茁家園、新竹北區扶輪青年服務團合作,帶著身心障礙的孩子,又叫做「慢飛天使」,來農場體驗農業,這個計畫的名稱就叫做「手心翻轉計畫」。
二O一O年,新竹北區扶輪青年服務團帶了一群孩子參觀頤禾園,一開始這群孩子不敢赤手赤腳踏進泥地中,在志工們細心陪伴下,他們終於願意敞開心房面對田地,也許會跌跌撞撞,也許會動作遲緩,但每個孩子臉上浮現的都是一抹大大的笑容。
陳禮龍也想要帶領這些孩子體驗農業,從最簡單的播種開始,然而這個想法也是充滿挑戰的,儘管一個簡單的播種動作,對於這些孩子也是極為困難的事情,甚至有些小孩對於數數也毫無概念,因此也耗費陳禮龍一番心力思考解決方法。
後來陳禮龍想到辦法,就是將種子放到他們的手中,協助他們對準後把手一翻,完成播種,看到手中的種子正確落在土裡,孩子們又再次展開笑顏,表情浮現著滿滿的驕傲與成就感,這個過程即是手心翻轉的雛形概念。
兩三年後,教養院的主任又來找陳禮龍,教養院發現孩子在這樣的體驗活動中,對於農業種植有極大的喜好,想要拜託陳禮龍教導他們種菜的知識,手心翻轉計畫有了正式的規劃。
二O一四年教養院開始執行計畫,院方本身就有承租一塊地,目標是想憑藉種植有機蔬菜,使孩子們得以有生存能力並降低對於捐款的依賴,更想透過種植蔬菜來舒緩他們的情緒障礙,讓孩子們從手心朝上的接受贈予、幫助,能轉為手心朝下的播種蔬菜自食其力,甚至是幫助他人。
頤禾園在計畫中則主要是扮演教學示範型的農場,除了教導農業技術外,更是將營運經驗整體傳授出去。在教導種菜的過程中,大家發現孩子們不僅能因此走出戶外,訓練到自己的眼、手、腳的協調運動能力,無形中也改變孩子們對於生命的態度。
本來有些情緒障礙的孩子在接觸到農業後,能夠逐漸不用依賴情緒控制藥物,並且變得更富有責任心,陳禮龍說,有次颱風來,儘管外頭風雨交加,孩子仍然想到農場替農作物澆水,孩子們會覺得自己是有責任且是被需要的。
同時,孩子也發現自己從本來受人照顧的角色,在種菜過程中轉變成照顧者的角色,在他們細心的照料之下,農作物也能夠日益茁壯,採摘後更能賣給消費者,幫助孩子們的實習農場得以繼續發展下去。
孩子們透過消費者願意買菜支持孩子們,讓他們也可以不斷地有工作,現在實習農場一年所得大概能有一百萬元的佳績,這其中也是與頤禾園的發展策略相同,將小小的一座實習農場打造成CSA模式,結合CSR的理念,讓在地民眾可以就近幫助、支持到孩子們。
生命影響生命 持續締造善的循環
陳禮龍表示,與其說這是一個生產型的活動,不如說這是一場生命教育,訓練每個孩子都有工作能力,以及對於一份工作該有的態度,當有了能力與態度後,儘管到外界也會有農場願意雇用他們,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計畫。
能將頤禾園經驗推廣出去,也得益於陳禮龍將這套頤禾園管理模式標準化,建立SOP,比方說星期一採摘、星期二包菜、星期三送菜、星期四播種、星期五種菜,讓孩子們能夠了解每天的工作內容,並有所期待。
這套SOP流程便於複製,對於日後持續推廣手心翻轉計畫有很大幫助,在國內外扶輪社的募款幫助下,迄今台灣共有多項手心翻轉計畫在進行中,除了拙茁家園還有桃園市龍潭區的美好基金會,未來更預計在新竹市北區愛恆啟能發展中心、台南官田也會成立實習農場。
不只是在國內推廣,陳禮龍也積極將這份善向外擴張,中國四川的高何鎮特殊教育手心翻轉計畫、山西的雲丘山精準扶貧手心翻轉計畫都是正在進行中的案例,更有來自越南的神父看到這些成果後,也想要將這樣的發展模式帶回在越南收容孤兒、未婚媽媽、單親媽媽的機構。陳禮龍說,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人投入這樣的行列,讓社會能夠更加充滿善。
採訪側記
剛來到軟橋時,實在是被當下的美景震撼得難以用言語表達心中的激動。軟橋是一個群山繚繞的地方,翠綠的山頭配上一片一片農田,真的只能用美來形容這個畫面,是一個給人很放鬆、很喜歡的地方。每次的採訪都讓我們有所成長,這次也不例外,學到就算是再小的規模也有得以生存下去的方法,只要能確立發展方向,一定能找到對的出路,而且陳禮龍先生積極推廣善念的舉動也十分讓人佩服,實在是獲益良多的一次。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頤禾園農場 致力推廣良善的「小」農場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