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永續從教育開始「友種」改變社會

環境永續從教育開始「友種」改變社會 | 華視新聞

吳采凌、古浚程  / 台北市

一群小朋友穿上捕魚裝,跟著在地老漁夫踏進台江濕地,又是抓魚,又是抓螃蟹,每個孩子都笑得合不攏嘴,一旁還有「環境教師」陪伴孩子,為大家解說濕地保育的重要性;十幾年來,「環境友善種子」的成員深入走訪各個生態地區,為公部門、學生及旅客規劃環境教育課程,更培訓出許多環境教育人員,他們要透過體驗教育,帶動環境永續、改變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態度。

環境友善種子有限公司執行長王書貞,同時也是警察廣播電台的主持人。攝影/古浚程

將熱愛轉為實際行動 環境教育說做就做

「我原本是從事新聞媒體的,卻因為這份工作讓我看到更重要的東西!」環境友善種子執行長王書貞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在二〇〇二年開始擔任警察廣播電台的主持人,她的節目以自然生態報導為主,讓聽眾了解環境議題,更多次入圍、獲頒廣播金鐘節目獎及主持人獎,而除了廣播工作,她還身兼了「環境教育」的工作。

王書貞從小就在依山傍海的大自然中成長,她熱愛自然環境的心從來沒有熄滅,她在研究所畢業後,有一段時間在林務局的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擔任環境教育教師,配合學校的課程內容,針對不同年級的高中、國中及小學生,規劃單日或過夜型的戶外教學課程,進行各式導覽解說,像是木頭DIY的課程讓學生製作屬於自己的木製品,讓他們瞭解樹木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或是帶著孩子走入森林步道,體驗自然環境的美好。

「我們發現東眼山的解說服務真的能讓大家為環境付諸行動,我們就想跳出來成立社會企業,用更多元的教育方式,來創造民眾對環境有更多的認識。」在她三十五歲時,與七、八個研究所的學長姐一起創業,成立「環境友善種子有限公司」,她擔任執行長的同時,一邊繼續警廣的主持人工作。十年過去,她不只用媒體的力量,強調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她更以社會企業具體的作為,帶動環境保育,實踐自己對「環境教育」的理念。

友種以環境教育專長帶著大眾走進多個自然生態區,讓民眾了解環境保育的重要性。圖片提供/環境友善種子

做沒人想做的事 就要「有種」面對挑戰

「做環境教育這件事情,應該要有 guts 地去面對更多挑戰!」王書貞表示,台灣過去很少有社會企業在做環境教育的工作,大部分都是 NGO 民間組織在推動,她認為環境教育應該是一門專業,卻看到許多環境教育背景的學生到民間組織工作,薪資無法負荷他們的生活,因此王書貞要以社會企業的形式,不靠募款,而是以教育專業,把課程的學費收入拿來支撐企業夥伴們的生活。

成立第一年最大的困難就是招不到學生,王書貞表示,台灣的社會氛圍並沒有把環境教育當成專業,除了學生的戶外教學、公務員的研習課程,很少人會付錢來上環境教育相關課程,但困難很快就解決了。

剛好隔年政府通過「環境教育法」,希望能帶動各地生態區域轉為環境教育場所,達到保育、休閒遊憩及教育等多功能合一的場域,因此要有專業的教育者來規劃符合在地自然特色的課程,像是台江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教育課程,「這時候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了!」王書貞表示,這個政策正好需要他們的專業,政府部門的專案陸陸續續找上他們,營運狀況才慢慢穩定下來。

友種的成員帶著學生跟著台江國家公園的漁夫下水體驗捕魚、抓螃蟹。圖片提供/環境友善種子

散播環境友善的種子 研發課程植入理念

環境友善種子承辦的第一個專案是與剛成立的台江國家公園合作,以濕地生態及漁業生活為主要特色的台江國家公園委託他們進行專業的教育服務,友善種子的成員們就與國家公園的志工及解說人員一起研發符合在地濕地特色的課程,讓民眾能體驗當地人養蚵抓魚的活動,是親自操作的戶外課程,而非只是聽導覽員解說的參訪行程。

王書貞表示,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研發課程前的「跑現場」,因為要先確認場地及課程活動的安全性,像是計算台江濕地的潮汐時間、學生進出潮間帶的通道、天氣狀況考量等,成員們也親自出海,先行體驗養蚵、捕魚等活動的安全性,或是到沙洲上確認學生的淨灘範圍,為學生規劃出最安全又方便的課程。對於喜愛大自然的王書貞來說,跟著志工和在地漁夫一起場勘是讓她最難忘也最享受的環節。

台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小學的學生到陽明山公園進行戶外教學。圖片提供/環境友善種子

除了和台江國家公園合作,友善種子多年來也與許多 NGO 組織、公部門合作,帶領參與者來一場生態旅遊,像是黑熊保育協會、野柳自然公園、白沙灣、和平島、金門及陽明山國家公園等,除了自然環境,更協助新竹科學園區的污水處理廠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認證,讓污水處理廠成為教學場域,教導民眾處理污水的過程。

王書貞認為,污水處理廠的工程師或研究人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友善種子以顧問輔導的概念教會他們、培訓他們成為種子教師,授與教育技術後,讓他們能自行幫學生上課,設計課程內容,更帶領學生實際操作「簡易版污水處理」,用家中隨手可得的小工具就能達到污水處理的效果。竹科污水處理廠工程師葉棟權説:「我們滿多是工程師,理工跟教育又有滿大差異,經過友善種子的培訓課程,我也考到環境教育人員的專業執照。」

環境友善種子舉辦講座,向大眾推廣FSC標章的環境友善產品。圖片提供/環境友善種子

除了親子活動、戶外教學、公務員研習,環境友善種子近年來更與企業合作,像是推廣 FSC 標章,一種運用市場機制來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認證標章,凡印有該標誌的木材即表示木材是來自次森林或人工種植的森林,而不是原始森林,目的是為了維護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

透過講座、推廣課程讓大家選用環境友善的的商品,例如金百利克拉克的舒潔衛生紙及尿布、利樂包裝公司的紙產品,就連友種公司內部使用的紙張也有FSC標章,透過與環境友善企業的合作,負起社會責任,減少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與自然永續共存。

環境教育永不停歇 擴大範圍盼改變世界

「環境保育對大家來說,是我們要如何創造一個共好的環境,所以需要國家政策、人民作為和教育一起配合。」同樣曾是媒體人的副執行長許美惠也畢業於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是環境友善種子初始成員之一,她與王書貞一樣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喜愛戶外活動,在過去十幾年的新聞工作中,也是以生態自然類的報導為主,為了要實際對環境有所作為,就選擇轉行投入環境教育。

副執行長許美惠也畢業於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她與王書貞一樣從小就熱愛大自然。攝影/古浚程

友善種子多年來都在針對不同群體,設計不同內容的課程,讓人人都能夠了解在地環境的特色,並有效的讓大家實踐環境行動,近年來更踏出台灣,到大陸協助企業或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協助研發環境教育課程,範圍擴大後,環境友善種子的知名度也逐間擴大。王書貞認為,觀察其他地方的環境發展,更能讓他們發展出更適合台灣的教育課程。

「讓學生有多一點的體驗與操作,會比在教室聽講更有效。」環境友善種子多年來帶著戶外教學的學生及參與教育人員培訓的人走遍台灣各個角落,透過淨灘、在地自然活動體驗、導覽解說等,讓大家更認識自己住的這塊土地並了解環境保育的重要性,許多學生在課後也會寫下感謝的話給友善種子的成員們,讓他們更有動力繼續做下去,努力用「環境教育」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

學生在戶外教學結束後,將心中感謝寫成謝卡,送給環境友善種子的成員們。攝影/古浚程

採訪側記

採訪以前,我其實不知道環境教育是什麼,了解之後才想起小時候到自然中心戶外教學,原來有趣的課程、木材DIY、畫森林景象都是環境教育之一,就覺得友善種子的工作遍佈全台,雖然辛苦,但是他們充滿熱情,努力為我們的地球貢獻專業。

延伸閱讀

「東風」十年 燎「土地復耕」之原

來場生態旅遊吧!深度體驗自然之美

貼身環境守護者 冶綠讓你穿得有機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環境永續從教育開始「友種」改變社會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