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佳紜、陳琮文 / 台北市
二〇一九年六月,多多益善主編葉靜倫親自到香港進行反送中的報導,穿梭在許多社會福利團體與警察之間,用文字紀錄香港在《逃犯條例》中,被迫害的基層及社會底層人民。這是多多益善的第一站,也是開啟他們紀錄公益議題的起點。
關注社會每一個角落
Right Plus 多多益善主編葉靜倫就讀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媒體與文化研究碩士,原本在NPOst 公益交流站擔任主編,辭職後在二〇一九年六月成立Right Plus 多多益善,目前共有十五位作者。從過去與非政府組織接觸,如關注無家者議題的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關注婦女權益的勵馨基金會等,葉靜倫感受到弱勢中其實也有所謂的「階層」,葉靜倫比喻,街友中也會分成比較有資源的街友跟沒有資源的街友,彼此之間不一定都是互相包容,可能也會歧視更弱勢的人。多多益善希望深入貧窮底層,關注到每個角落裡的弱勢。
二〇一九年七月多多益善刊登第一篇報導,到香港進行反送中運動的採訪,在社會福利界罷工的浪潮下,葉靜倫和許多社工進行訪談,如香港社會福利機構員工會理事張貴豪、社工復興運動成員陳順意,在抗爭現場的第一線紀錄政策壓迫基層的場景,報導了第一個專題 〈反逃犯條例香港直擊〉,點出在 〈逃犯條例〉 之下,香港社福團體、非政府組織受到政治的影響與迫害。
二〇一九年七月,剛完成香港反送中的報導,有感於臺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逝世,葉靜倫到台東進行專題 〈孩子的書屋與陳爸的遺愛〉 報導,同時邀請作家林立青、余孟勳,紀錄「孩子的書屋」對於台東學童及社福界的貢獻,葉靜倫回想當初有感而發:「書屋的夥伴跟我說這是他看過最真實最貼近書屋的報導,他就很感謝我們的關注和付出,我也真的沒想過第一次被公開介紹是Right plus多多益善的創辦人,竟然是陳爸的告別式。」經過香港反逃犯條例,以及陳爸書屋的專題報導,多多益善陸續關注著無家者議題、制度傷人、網路性剝削議題,報導更多社會公益議題。
因為先前的工作經驗,讓葉靜倫累積到許多非政府組織的人脈,多多益善編輯黃愉婷表示,「當我們看到一些適合的文章或主題,會跟作者詢問能不能轉載,作者的領域越寬廣,能讓報導的題材或方向更多元。」網站上的專欄,如撰寫財務會計相關領域的余孟勳,關心兒少權益、網路性暴力的曾玉婷,都是曾經交流過的作家,搜集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希望能集結起來變成一個知識庫,讓更多的弱勢族群能夠被報導、被討論。
如海洋生態一般與社會共融
葉靜倫將多多益善比喻成海洋,他表示海洋是一個很共融的地方,融入了非常多族群的特色,就像社會中存有不同弱勢族群,多多益善希望能夠用文字紀錄這些族群,透過深度報導,以及集結國內外的研究、社工上的實務發展,討論台灣窮跟底層、貧窮的群體與無家者的議題,運用具體事件,將議題更完整的呈現。
如討論無家者議題,透過系列社會事件或政府政策,如老舊房屋危機、房租補助基準延宕等,或是以專題「制度傷人」一場臺灣限定的生存遊戲,點出台灣貧窮族群的生存危機,用多個面向探討台灣無家者的現況,如戶籍制度可能導致戶籍在他處的貧困者申請不到租屋或低收補助,或是造成社會安全問題等。今年一月十七日舉辦實體活動,邀請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洪敬舒與芒草心慈善協會祕書長李盈姿,以及開放四十位民眾參與,共同討論如何解決勞動市場、地下經濟,以及探討民間團體在制度的侷限中,如何以多元的方式因應困境,如呼籲政府讓非政府組織申請社會住宅上有完整的配套措施,以及讓租屋補助能夠更彈性,同時也讓相對有能力的人,有機會住到更好的地點。
「我們一直很有意識地想要做好一件事,就是不要太跟風。」黃愉婷說,除了原本就有在報導的議題,處理大型議題或是新的社會事件,並不會在當下馬上報導,因為網站有放上先前在公益交流站的作品,讓多多益善能夠開始拿出先前整理的資料,,開始集結成一個完整的報導,比如近期南韓的N號房事件爆發,多多益善過去就有相關的專題,如「看見孩子」中,文章〈網路助長孩童性影像犯罪鏈,臺灣尚缺有力的執法環境〉,談論兒少性剝削議題,多多益善用過去的知識庫連結新社會事件,告訴讀者在面對現今議題上,有哪些面向可以注意和執行。
媒體的新路與挑戰 走出同溫層感受社會的心跳聲
「並不是因為創了新媒體,而去招募作者或員工,我覺得我們擅長做的是運用手邊的資源再進行整合。」黃愉婷表示,目前作者共有十五位,成員少讓多多益善在報導時時常人手不足,但帶來的是更彈性的媒體環境,彼此也有一定的共識。不過也嘗試用新的模式,渴望能突破同溫層,加入更多元的元素,希望能夠跳脫平面文字,變得更加立體、有溫度。
多多益善今年成立台灣公民對話協會,希望同時身為非政府組織與媒體,以報導非政府組織為焦點,讓多多益善成為一個專屬公益人的知識媒體網,在平台上累積專業工作的知識,也希望能接觸更多參與社會運動,或是關心社會的人,在成立大會舉辦實體活動,如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來分享社會運動的經驗,多多益善也和他們分享成立半年以來,做了哪些事情,黃愉婷說:「我們從線上走到線下,是一個蠻大的能量擴充,因為我們和這些團體面對面,讓溝通的強度跟密集度變多,大家合作的可能性也變得更大。」
除了內容產製,多多益善也透過不同的方式,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報導時的一些知識,今年三月與sofasoda合作開設獨立思考的線上課程,把整體課程包裝成偵探解謎,由葉靜倫擔任課堂講師,依照不同章節錄製影片供學員學習,如前幾堂課以「平衡報導」為主題,運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例,讓學員了解報導時的必須集結不同角色的觀點,才能讓報導能夠平衡。課堂最後也出小作業,讓學員設定題目,真正運用平衡報導的觀念。此外,由黃愉婷擔任諮詢講師,學員在課程中可以有兩次機會,能一對一線上諮詢,課程中也會安排團體的線上討論,讓學員之間能夠與講師討論課程內容。
一系列課程結束之後,讓學員進行專案報導,必須進行訪談、搜集資料和數據,完成一千五百字到兩千字的專題。黃愉婷說:「希望各行各業,或是不同專業領域之人,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帶進他的工作或學業上。」線上課程讓多多益善打破同溫層,接觸到大學生族群,希望透過課程,能讓他們成為某個程度上的夥伴,持續跟著多多益善一起關心社會議題。
回想過去經營多多益善,葉靜倫表示,在報導許多社會議題時遇到的事件,總能成為往前的動力,他有感而發的分享曾經在報導無家者專題時,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和他說的一句話:「社會議題的這個路上,有你們真好。」葉靜倫說:「我覺得這對我們而言,是莫大的鼓勵。因為這就是我們的初衷,我們很希望在這條路上,我們可以跟所有的非政府組織(NGO)一起讓現在的環境更好。」
採訪側記
從訪談中感受到他們對於社會議題很深入的了解和投入,關注社會議題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一窩蜂的探討最新的社會議題,而多多益善卻選擇把腳步稍微放慢,把內容角度變廣,以及與許多非政府組織間討論以及交流互動,讓他們在處理議題上能夠更貼近社會大眾,讓我們真實的感受到媒體給大眾的溫度。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多多益善 照亮社會角落的一盞燈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