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觀點 推廣生活中的好點子

群眾觀點 推廣生活中的好點子 | 華視新聞

鍾佳紜、陳琮文  / 台北市

近年群眾集資有高度的發展,許多人在網路上提出想法,募集認同的人一起實現計畫。群眾觀點透過文字報導,以及整理年度群眾集資報告,用媒體的角度,透過實際的案例分析,帶大眾了解多元的群眾集資產業,也能讓好的募資計畫能夠被發現。

從生活中理解群眾集資

群眾觀點為貝殼放大旗下的一員,貝殼放大為群眾集資顧問公司。群眾觀點創立的起因於二〇一四年,群眾觀點創辦人林大涵以及當時在貝殼放大工作的江婕羽與陳菀欣等人,發現國外有很多群眾集資相關的產業新知,以及好玩的行銷手法,認為很值得和大家介紹,因此成立「群眾觀點」。

群眾觀點成立初期,由貝殼放大內各部門,以多人協作的方式進行群眾集資計畫寫作,目前共有三位編輯,負責採訪、編輯內容,以及社群經營。群眾觀點以媒體的角度,紀錄國內外的群眾募資計畫,如撰寫原創群眾集資計劃的介紹、進行產業趨勢分析、給提案者或是贊助者的一些參考,或是翻譯國外群眾集資產業新知動態。群眾觀點總編輯江婕羽說:「希望透過文字的報導力量,去帶大家看到這個產業的有趣和重要的部分。」

其中群眾觀點專訪美國募資平台INDIEGOGO的行銷經理莊儒鈺,談到該平台是以社群經營抓取贊助者的心,將贊助者分為親友團、支持創新、幫助別人圓夢的人、熱愛新奇產品、被特定品項吸引來贊助的人,不斷思考如何以更創新的方式,達成贊助者的期待。

「群眾集資,是由自然人、法人提供想實踐的計畫主題,設定集資目標與執行規劃,在期間內透過網路號召贊助及夥伴。」江婕羽表示,群眾集資案例,最一開始遇到的困難,就是要一直不斷的去解釋群眾集資是什麼,很多人不了解這個產業,認為產業的名詞艱澀難懂,導致大眾初期接觸到「群眾集資」四個字時,會感到十分的遙遠。而他們的解決方法為,引入且推廣平台中多項的生活案例。

「當在集資平台上,慢慢出現一些與你我生活很相近的例子,大眾就會明白,原來我所使用的產品是透過群眾集資的方式去推動。」江婕羽表示,在集資平台上看見自己經常使用的產品,如家庭飲用的鮮乳坊牛奶、台灣茶籽堂的居家用品,或是發現感興趣的新穎案例,如近期因為疫情,美國許多學校停課,紐澤西州一位十四歲的女孩 Ashlynn,與家人回收寶特瓶製作遛狗繩 Re-WALK,推廣環保之餘,也希望疫情期間,遛狗繩能讓飼主與毛小孩一起找回大自然的連結。群眾觀點用貼近生活的案例,促進大眾對於集資平台的了解與認識。

在越來越多案例推出後,解釋群眾集資是什麼的必要性也逐漸減少。江婕羽表示,「群眾集資的意義不只在於資金達標,更能為有需要的人或團體帶來幫助,也能創造社會的期待。」,群眾觀點可以把更多心力投入在推廣上,努力提倡且告訴大眾集資的價值,也替讀者挖掘更多元的募資計畫。

掌握選材角度 與大眾快速連結

江婕羽表示,即便集資金額不高,「我們覺得如果它是對這個產業,有正面價值或是有些理念是很值得被大家知道的,我們還是願意去報導它。」

群眾觀點媒體編輯陳菀欣表示,在選材上與一般媒體的邏輯相同,報導內容必須兼具時效性與重要性。群眾觀點平台上的時事焦點,整理出具時效性的募資情況,掌握民眾最關心的議題。

比如,近期的肺炎疫情,以文章 〈黑夜過後是黎明!武漢肺炎來襲,群眾集資平台與提案者如何互助?〉,整理出不同的募資平台,是否因應疫情而使募資計劃延長,或是醫療物資生產鏈有何變動。提供募資團隊相對的紓困方案,減輕團隊壓力,如Kickstarter、INDIEGOGO平台可憑相關文件向平台申請手續費減免,以補償因疫情而導致的活動停辦損失。贊助者也可以透過平台得知即時近況,資訊的透明化將保持贊助者對團隊的信任。

陳菀欣表示,重要性也會是報導的一個準則,「若某個募資計畫,在某個領域有突破性的發展,像是有一部漫畫以白色恐怖的政治犯為主角,是在轉型正義類別中,算是具重要性的,也會成為報導對象。」推廣紀實漫畫的「慢工出版社」,二〇二〇年推出作品《來自清水的孩子》,以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蔡焜霖為主角,紀錄大時代下的生命故事。群眾觀點專訪《來自清水的孩子》的故事原型人物蔡焜霖、慢工出版社長黃珮珊、腳本製作人游珮芸、繪者周見信等,透過專訪希望讓讀者了解戒嚴時期的故事之外,也希望能讓讀者了解群眾集資主題的多面性。

除此之外,群眾觀點也會紀錄具有人情趣味的募資計畫,如「野菜學校」。此計畫由兩位退休校長,在宜蘭帶領小朋友認識大自然。視野菜田間的多元物種,為最好的學習教材,透過親身體驗,辨識野菜品種、推廣生態農法耕種,再次認識土地的美好與價值。群眾觀點親自到宜蘭,與「野菜學校」計畫的策劃人陳木城、陳清枝視察未來預定的基地,透過圖片文字紀錄,讓更多人知道「野菜學校」與理念。

群眾觀點以媒體的角度把關募資計畫,讓不同類型,貼近時事、具重要性、富人情趣味的募資內容,能夠被更多人關注。

貝殼放大五週年記者會現場。 圖片提供/群眾觀點

從群眾集資中看見社會縮影

近期台灣的群眾集資計畫,時常反應著台灣的社會事件,如二〇一九的同志婚姻法案,許多團體透過群眾集資計劃,募集推動性平活動的經費,或是二〇一九的限用吸管政策上路,也導致募資平台有許多環保餐具的產生。其中群眾觀點也對環保食器,進行專題討論,發起了〈環保食器集資產品使用習慣調查〉,一個月的時間內,總計回收近五百份問卷。

調查中發現,有將近百分之七十的人會使用募資而來的環保食器,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對於新型材質的環保食器感到安心。文章最後也進行延伸閱讀,分析環保食器集資的產業狀況,陳菀欣表示,那些很小的團隊可能根本沒有金費去開模,可是你在群眾集資平台上看到這些做得很好的環保食器,會激起使用這些產品的慾望,也會讓人願意投入無痕飲食,或是減塑的行動。

群眾集資透明計畫

群眾觀點除了以文字報導,介紹群眾集資相關產業內容,也彙整提案技巧或是贊助情報。在網頁上以「群眾集資提案新手村」,進行文案教學,教導計畫者如何去吸引贊助者,他們以專題整理台灣四大群眾集資特色,分別為前測系統、推廣思維、封閉社群、話題寵兒。如在推廣思維中,會以「越多人買越便宜」的團購行銷術,成為集資期間的擴散誘因,使大家除了付錢贊助外,也有一個將集資計畫對外分享的理由。或是以國外集資平台Kickstarter 為例,進行募資資金設定及知名提案的深入頗析,提供參與群眾募資的人更多相關資訊。

除了群眾集資提案新手村,陳菀欣表示,在眾多募資計畫中,也發現一些問題,比如說,有些團隊可能沒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或是提供的產品檢驗資訊不充足,甚至是沒有說明資金流向。

群眾觀點透過每個月的固定專欄「群眾集資透明化計畫」,以單一月份內,台灣贊助人次增加最多的三件集資計畫,從提案者身份、商品原創性、樣品狀態、檢驗與認證、資金流向等五大指標進行觀察,希望能讓贊助者充分了解提案內容,如在頁面上會呈現團隊的基本資訊、產品的實拍照片或示範影片、相關檢驗報告等,讓贊助者衡量自己是否適合贊助此商品,避免後續糾紛的產生。

而近期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許多募資平台出現口罩相關的產品。陳菀欣從中發現,有許多宣稱為醫療用品,但都沒有衛福部頒發的醫療許可證字號,然而卻已經對外販賣,這也是群眾集資潛在的問題,她說:「群眾集資是一個蠻新的商業模式,有時候法規並沒有跟上,若遇到有疑慮的專案,我們會建議讀者直接與團隊聯繫,了解實際情況。」群眾觀點透過透明計畫,希望能讓大眾對於這個產業更多關注,透過分析讓讀者更了解募資計畫該有的原則,也希望藉此帶動業者的進步,讓這個產業更加健全。

統整年度報告 提供讀者產業資訊

江婕羽提及,台灣對於群眾集資產業的資料其實不多,普遍在網站上找到的都是國外的報告。群眾觀點從二〇一五年開始,每年公布一份「台灣群眾集資年度報告」,免費開放給所有人閱讀。

年報內容主要根據 Google Trend 數據,將關鍵字「群眾募資」、「群眾集資」在台灣的搜尋熱度疊加後,以搜尋熱度劃分高峰時期,如二〇一九年八月最熱門的是反送中登報集資,十一月則是民主返鄉列車集資,也以人次、金額,紀錄當年在台灣前二十大的群眾集資計畫,如二〇一九前三名的募資商品為POIEMA Fit零耗材空氣清淨機、Elepgant cuppa 大象杯、MOFT X的手機/平板隱形支架,都是總募資金破一千萬元的商品。此外也進行年度回顧,並對新的一年提出預測,像是提出二〇二〇年海外進口型專案將會增加、民俗文物再設計熱潮、影視 IP 創意提案躍台面、武漢肺炎疫情影響集資出貨等。

江婕羽說:「之前有讀者跟我們說,他學校要做群眾集資的研究報吿。他覺得這些資料很受用,很謝謝有我們去做調查整理。」台灣群眾集資年度報告,統整且集合集資案件的相關資訊,讓更多人了解群眾集資產業。

江婕羽也分享,曾有位讀者寫信感謝群眾觀點,在平台上會匯集一些國外的有趣專案。國外集資平台Kickstarter、INDIEGOGO,每個月都有非常多新穎的案子,在線上進行交流,開創平台新話題。透過分析與總結群眾集資的過程,以及審慎觀察未來計畫,群眾觀點希望促成群眾集資產業有更完善的發展。

江婕羽(圖左)與陳菀欣(圖右)分享生活中的集資計畫案。 攝影/鍾佳紜
2019台灣群眾集資年度報告,以搜尋熱度進行分析。 圖片提供/群眾觀點

採訪側記

訪談時,經過辦公室的走廊,牆上放著各式各樣群眾集資的商品,讓我感受到在台灣,只要你把創意放到網路上,就有機會受到大家的討論。近年也明顯感受到群眾募資商品與社會有很深的連結,無論是近期的疫情,有了許多醫療相關的商品,或是限塑政策帶來環保食器,我們必須要好好了解這個產業對於社會有何影響。

延伸閱讀

「打假特攻隊」 青抵陣力拒假消息

《圈外》集結跨領域創作 打破雜誌市場分類

《社企流》 台灣社企滾滾新動力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群眾觀點 推廣生活中的好點子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