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惠芯、潘千菱/台北市報導】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離開香港,移居到台灣後,透過群眾募資讓書店成功在台北重啟,店裡豐富多元的政治類藏書,提供人們認識社會議題的不同視角,也經常邀請各界專家舉辦分享會,成為串聯起大眾思想交流的橋樑。
香港不能做到的事 在台灣重新開始
台北中山捷運站外商店林立,人潮熙來攘往,然而走進捷運站旁的公寓,上到十樓,有一處約十坪左右的空間,靜謐得彷彿另一個世界,擺設簡單明亮,只有潔白書架上整齊排列的書籍、隨處可見為香港人應援的橫幅和海報,以及偶爾能聽見摻雜了中文與廣東話的交談聲,銅鑼灣書店就是在這裡,書寫在台灣的新歷史。
銅鑼灣書店原先是一間專售政治禁書的香港獨立書店,二〇一五年底,發生了「銅鑼灣書店事件」,在中國官方針對下,書店的股東、經營者等人陸續失蹤,書店被迫歇業,而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在隔年召開記者會,敘述被中國政府拘禁的經過,引起香港民眾強烈不滿,發起參與人數多達數千人的「香港有底線,向強權說不」遊行,以聲援銅鑼灣書店,林榮基也因此成為對抗中國極權的代表性人物。
二〇一九年,香港政府宣布修訂《逃犯條例》,引起大規模的「反送中」運動,林榮基因為知道香港的法治已經無法信任,所以選擇離開生活了超過六十年的家鄉來到台灣,並計畫在台灣重新開設銅鑼灣書店。為了籌措開書店的資金,他在募資平台上發起募資活動,原先的目標是募得二八〇萬元,沒想到短短一天內就成功達標,甚至募集到近六百萬元。
不過順利籌得資金後,準備開店的過程卻沒有想像中順利,先後發生了銅鑼灣書店的店名和商標被他人搶先註冊,以及林榮基在台北街頭被人惡意潑紅漆的事件,經過一波三折後,林榮基終於在移居台灣一週年當天,迎來銅鑼灣書店在台灣重啟的開幕日,而回想起這些跌宕起伏的經歷,「我們現在書店還是很堅強的。」林榮基眼神堅定地說,不理會外在的干擾,只把開店的事一件一件處理好,這是他面對挫折時,不曾改變過的堅持。
為什麼選在台灣重啟銅鑼灣書店,林榮基強調,除了因為語言相通,有銷售中文書籍的市場,最重要的原因是香港現在有「禁書」管制,凡是涉及批評政府、揭露中國政治內幕的內容都不能販售,但是台灣擁有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書籍的內容與流通不受限制,給予書店在經營上很大的生存空間,而他也認為,台灣自由民主的風氣,是書店能藉由販售書籍來傳遞知識的重要基礎,不同的觀點得以互相交流,對書店產業、教育和社會發展是莫大的助力。
專業選書 讓台灣人更了解自己的土地
銅鑼灣書店的書籍大部分以政治與歷史為主,輔以翻譯文學、詩集和藝術等,清楚地以書櫃分類在不同區塊,而有關台灣、香港以及中國的書籍,不但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還特別設置了專區,例如張國城《台灣健檢書》分析台灣社會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蔡詠梅與劉懷昭《七月圍城》記錄香港人為爭取民主普選的努力,余杰《中國教父習近平》剖析習近平時代下的中、港、台關係,琳瑯滿目的藏書,提供讀者多元的思考角度。
林榮基在選書方面有一套自己的標準,銅鑼灣書店裡的政治類書籍都注重於「探討」而非「批評」,他認為如果內容只是一味地指責或謾罵,缺乏具備邏輯和系統化的研究,讀者看完依然不會了解事件的影響與關聯性,林榮基也說,經營書店是有要求的,選書的人必須了解長久以來的社會脈絡,若是書店老闆對書本的領域不夠熟悉,那麼選書則不會有說服力,也因為林榮基來自香港的背景與經營書店的多年經驗,讓他對於中、港、台議題具備充足的了解,在選書上也格外受到讀者信任。
「有相當多的台灣人生活在這裡,卻不知道台灣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了解中國和台灣的關係、歷史文化,就能保護台灣。」林榮基坦言,許多台灣人缺少對國家現況的認知,而且台灣少有專門販售政治類書籍的書店,他希望銅鑼灣書店能藉著專業選書的特點與優勢,讓更多人理解台灣所面臨的處境,進而消除讓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使國家發展更安定、和諧。
促進交流 讓政治更貼近生活
除了專業的選書讓讀者能看見國際局勢的各個面向,銅鑼灣書店也以YouTube直播,提供大眾一個認識政治、歷史領域的管道。就讀大學三年級的張昌德因為關心中國議題,也對獨立書店有興趣,便自願到銅鑼灣書店擔任志工,而他為了向大眾推廣書店,便開始在YouTube頻道直播,介紹、推薦書籍,像是哈拉瑞《21世紀的21堂課》講述科技發展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以及陳耀昌《島之曦》描寫日治時期下,台灣文化啟蒙運動最興盛的年代,也曾經邀請《孔子真面目:2500年來的謊言》作者黃文聰進行訪談,此外,張昌德會在直播中和讀者討論對國家情勢的想法,採取主動和大眾交流的方式,使嚴肅的政治議題變得不再難以接近。
致力於促進思想交流的銅鑼灣書店也會邀請各界人士舉辦分享會,譬如政治劇集《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分享戲劇內容和製作政治劇的甘苦談,以及今年移居台灣的前香港電台節目「頭條新聞」主持人曾志豪,談論香港社會的情勢,由各個領域的專家現身說法,不但因此讓銅鑼灣書店受到矚目,也有更多讀者開始願意關注社會問題,跨出理解國家所處環境的第一步。
香港人的另一個家 異鄉遊子的避風港
銅鑼灣書店已然成為香港人在台灣追求自由的象徵,許多初來乍到的香港遊子會慕名而來,與林榮基討論香港的情況,或是訴說思鄉之情,林榮基也會幫助這些同鄉適應在台灣的生活,除了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擔任心靈導師開導他們,還曾經讓有經濟困難的香港學生在書店打工,讓他們能憑藉自身的努力賺取生活費,但是林榮基說,受到疫情影響,書店的營收下降,經濟條件不如以往,只好暫時停止提供打工機會,等到將來經營更加穩定再做規劃。
從移居台灣、重啟書店,一路走到現在,林榮基面對未來始終樂觀以待,他說,現在銅鑼灣書店能做的,便是讓書籍成為大眾了解台灣社會的媒介。如同林榮基當初追尋著「自由」來到台灣,從此在這片土地上扎根,他也期盼藉由閱讀,讓重視自己國家、社會的那份感情,在台灣人的心中生根發芽。
採訪側記
在訪談過程中,林榮基先生不斷提及想藉由書籍來傳遞知識,讓台灣變得更好,讓我們不禁開始反思,或許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不夠明白「自由」的可貴,也還不熟悉台灣的社會問題、歷史脈絡,不過當大眾都願意開始了解自己生活的這個國家,不同立場的人也能進行友善的溝通,那麼未來一定會逐漸朝著好的方向改變。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