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
國片的產量在去年一整年,只有二十二部國片上映,這數量佔了所有上映電影中的百分之七,不過外國片數量就非常驚人,一年有三百五十四部,佔了百分之九十一。
其實,在民國五六十年,國片產量一年有一百多部,只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國片市場萎縮,台灣的導演們只能拼命苦撐,希望作品能獲得觀眾肯定。
西門町被視為電影院的超級戰區,一整排的電影看板高高掛,幾乎都是剛上映的好萊塢鉅片,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不過電影街走一遍,有鬼片、有卡通片、有浪漫的愛情片,就是沒看到我們的國片。這也難怪,很多年輕人根本不看國片,也不知道最近有哪些國片。
但其實國片也曾經有過光輝的年代。民國五十二年,這部賺人熱淚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可是票房好到連續播了整整六個月。接下來,國片的產量越來越多,民國五十六年,龍門客棧吸引超過兩百萬人,上電影院觀賞。民國六十二年,李小龍的猛龍過江,票房更超過八百七十多萬。
看看這個數字變化,民國五十四年,在國片的全盛時期,一年有一百五十八部的產量,幾乎每兩天就有一部新國片上映。不過好景不常,到了七十七年,數量銳減到三十部,在八十五年後,一年只剩下十幾二十部。國片產量這麼少,但外國的電影可是多得不得了,去年有二十二部國片,只佔了整個電影市場的百分之七,不過外國片有三百五十四部,佔了九成以上。
雖然國片的生存壓力很大,但台灣還是有不少導演堅持理想,還有人勒緊褲帶,貸款五千萬,就為了一圓電影夢。
沒有大卡司,也沒有驚人的特效,但台灣的導演們從來沒有放棄國片,只希望他們的努力,能獲得更多觀眾的肯定。(記者謝安安 蕭鈺燁 黃翊真報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