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小黑蚊不是蚊子,學名叫做「台灣鋏蠓」,被他叮一口,不但皮膚又紅又腫,還會奇癢無比。但小黑蚊還是有剋星,國科會研究發現,一種原住民食物中翠取出來的液體可以趕跑小黑蚊。
男孩被小黑蚊叮了一口,整個下嘴唇腫得跟香腸一樣,小小一隻長不到1.4毫米的小黑蚊,卻像牠的綽號小金剛一樣,威力無窮,被咬到奇癢難耐,不過學者說,其實小黑蚊不是蚊子,而叫做台灣鋏蠓。1913年由日本昆蟲學家在台中發現,短短的二、三十年,小黑蚊危害範圍已經遍佈全台,中南部花蓮受害最嚴重,學者研究發現,人為散播讓小黑蚊遊遍台灣,山地、高山都有它的蹤跡。
雌的小黑蚊因為產卵需求,只要聞到人的氣味就會起飛找到目標叮人吸血,不過教授笑說,小黑蚊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上班族,太黑、太冷牠都不太活動。
由於小黑蚊的咬人兇器很短,不到2毫米,而且前尖後粗,所以只要一般長衣長褲就可以有效防護,但是絲襪因為具有彈性,雌蟲還是可以用頭部力量突破重圍成功吸血,目前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原住民食物紅藜甲醇萃取液有不錯的防護效果,至於市面上大多數的防蚊液,學者認為大多只有三分鐘的防蚊效果。(記者陳姝君、徐啟峰報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