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2 00:00

湘軍古墓 淡水史蹟

洪維健 許中熹 報導  / 新北市

  台北縣的淡水開發很早,一百三十多年前,清廷在這裡佈有重兵、加強「開山撫番」的工作,陸續調派兵勇來台,根據台北淡水當地的文史工作者追查,中正東路的淡水鎮第一公墓,就是一處縱貫古今的軍人公墓,軍人公墓裡面最難得的,正是清代末年遠渡重洋來台作戰的「湖南勇仔」,也就是湖南士兵的湘軍古墓,現在第一公墓就要改建成停車場,這處軍人公墓可能遭到毀屍滅跡,讓人非常擔心古蹟遭到破壞。

  台北縣淡水鎮中正東路,派出所對面的淡水鎮第一公墓、將近3年前的2007年開始動工打算改建成為停車場,當時鎮公所雇工整地,挖到不少骨骸遺物跟史前陶片,引起淡水文史工作者的注意,懷疑這些新出土的史料跟多年前挖到的縣定古蹟「滬尾湘軍古墓」有關,滬尾文化資產守護聯盟立即申報保護營盤埔遺址

,可是聲音微弱,無法引起各界的注意,最近又有新的史料出現,依舊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讓人十分擔心。

  淡水第一公墓這塊地在兩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間,就有營盤埔這個地名,可見蕞爾小丘早就是兵防重地,文史學者翻查古籍更發現,更早的300年前,這裡就有大兵的墓塚,1715年北路參將阮蔡文所寫的「祭淡水將士文」清楚提到,大遯之山、干豆之水、寒風陰霧、荒塚纍纍,大遯就是大屯山,干豆就是關渡,荒塚纍纍顯然指的就是這裡的軍人公墓。

  距離今天140年前的1871年,日本附庸的琉球王國,一船討海的漁民遭到風浪,順著海流漂到屏東八瑤灣,大概就是現在的屏東縣滿洲鄉,上岸求生的54個漁民被當地牡丹社原住民殺害,覬覦台灣多時的日本帝國,竟然在事隔3年之後,藉口要為這54個人討回公道,在1874年出兵強行登陸台灣南部,不但大肆屠殺原住民,還準備趁機占領台灣,大清政府看到事態嚴重,指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趕到台南府城調處,雖然事後賠款了事,但是清廷感到台灣相對重要,特別調派內地兵勇進駐淡水公墓這個小山頭,因為居高臨下,不但成為軍事重地,還成了屯聚兵營部隊的營盤。

  當時駐守淡水的綠營士兵因為軍務廢弛早無戰力,所以改由各省鄉勇取代,其中名將孫開華率領的湖南善化縣男丁的「擢勝左營」最為出名,這些喜歡吃辣椒的湖南老鄉是否真是各省精銳驍勇善戰、證諸後來對抗法軍的重大戰役,或許看法並不統一,不過北台溼熱常有瘴癘、水土不服病發喪命者時有所聞,因以埋骨淡水的不在少數,幾年前滬尾文史工作室仔細進行田野調查發現,其中6座墳墓就是大兵墳塚,墳墓上面標明光緒7年往生,可見都是1881年過世的,還有3年才發生,法軍攻打淡水的清法戰爭,所以肯定不是死於戰場。

  這些湖南鄉親埋骨的瑩域,占地面積大約兩百二十坪,六座湖南勇古墓都屬於「擢勝左營」,五位祖籍湖南善化、一位祖籍湖南永定,可想而知全是同期招募的鄉親,墳垛分布並沒有秩序與章法,推斷應該是同僚幫忙料理後事,這些古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歷史資料,說明清代在台灣加強海防的重大意義,甚至可以讓淡水人記取,湖南大兵在這裡有過的貢獻。淡水是兩岸渡口又是兵防重鎮,照說清軍古墓應該有上千塚,可是日治時期和國府時期兩度拓寬現在的台二線,清軍墳場不免嚴重受損,這次第一公墓裡面又有營盤埔湘勇碑出土,確實是清法戰史的珍貴史蹟,雖然古墓殘破,但是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墓碑碑文清晰記載了清廷從國家編制的八旗綠營,降階成了民兵的營勇位階,後來輕易割讓台澎,其實早有明顯的徵兆。

  日治時期日軍騎兵在此駐紮,附近營區又稱兵仔寮,二戰期間還曾經配置高砲部隊,戰後國府空軍氣象聯隊接管,從此成了神祕的軍事重地,解嚴後第一公墓還曾出土部分日軍和國軍的墳塚,雖然不是大型軍人遺塚,可是確實值得細心保存,否則淡水的歷史就少了一塊必要的拼圖。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