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8日電)隨著中國解封,曾被視為「寵兒」的核酸檢測產業一夕崩潰,積欠貨款、無法支付薪資等資金問題浮出檯面,並演變為法律攻防。近期有供應商因收不到款項,將第三方檢測機構告上法院。
嚴格執行了近3年的「清零」防疫政策讓中國許多與COVID-19病毒檢測有關的公司賺得盆滿缽滿。然而中國去年12月初放棄「清零」轉與病毒共存後,不再進行大規模核酸檢測。
據界面新聞,在深交所上市的廣州達安基因公司近日將珠海市思達醫學檢測實驗室、北京方圓平安醫學檢測實驗室、北京星雲醫學檢測實驗室和上海泛亞醫學檢驗所等4家第三方檢驗機構告上法院,理由是「部分廠商註銷或破產,因此盼藉由法院強制執行的方式,取回應收帳款」。
報導指出,達安基因受惠於銷售核酸檢測試劑及大規模檢測措施,過去3年的業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2020年至2022年,淨利潤分別為人民幣24.49億元、36.18億元與54.12億元(約新台幣23.3億元)。
然而在收入快速成長的業績背後,達安基因面臨越來越大的應收帳款壓力。據2022年財報,達安基因應收帳款高達40.65億元,占總營收的33.74%與總資產的27.55%。其中,積欠時間在1年內的應收帳款高達38.47億元,而預計認列為壞帳的款項約5.23億元。
據報導,達安基因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加強催收,應收帳款餘額確實減少。然而,由於基數過於龐大,因此收款壓力仍不小,才會在過去半年間將4家第三方檢測機構告上法院。
在常態化核酸檢測停止後,中國大批檢測機構陷入財務危機。
報導指出,達安基因並不是個案,諸如聖湘生物、之江生物、華大基因等企業也在過去3年間創造帳面上的高額獲利,如今也面臨著應收帳款難追回的壓力。
這些位於產業鏈中上游的企業處境相對於下游的第三方機構又更好一些,有許多中下游的核酸檢測相關企業面臨更嚴峻的收款困境,不少等不到及時雨的企業因而倒閉。下游企業若無法順利收款,位於中上游的企業也可能受到波及,陷入惡性循環。(編輯:吳柏緯/楊昇儒)112062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