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 台北市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7日電)沒有穩定工作的20多歲陳姓男子,遇COVID-19疫情更常賦閒在家,因手機網購太方便狂買,耗盡積蓄欠下債務。醫師提醒,這可能是罹患「購物癖」,除接受治療,調整作息、運動都有助改善。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今天透過新聞稿分享,陳姓男子很可能是罹患「購物癖」,這是一種強迫性購物的心理行為失當障礙,也稱為強迫性購買症、購物成癮、購物狂,概念上泛稱為「非理性購物(消費)」。
陳家駒指出,引起購物癖(非理性購物)的因素主要有三,分別為消費購物者因素、商品質量價格因素、消費購物環境不良影響。
他進一步說明,當消費者本身定力、心態狀況不佳,無法辨識商品價值與價格是否相符,加上不良的購物環境,例如網路購物、各種強勢推銷的誘惑,信用卡、線上支付的便利,即使無法看到實際物品,仍忍不住要購買,輕易取得商品,形成非理性消費模式。
陳家駒表示,購物成癮有幾個特點,包括花錢時沒想過自己有多少錢,買入的東西不一定真的需要,很多購買的東西都沒用過,同樣的東西重複購買,要購物消費才會感覺快樂,覺得不買不行,在購物後經常覺得後悔等。
陳家駒提醒,當發現自己有前述特點且已影響日常生活造成財務問題時,可能有購物成癮的徵兆,恐導致和其他成癮者一樣,沉溺於消費誘惑陷阱,造成個人失控,錢財損失,生活失常、困難、萎靡不振,個人剩餘價值不斷被剝削掏空,更可能沉淪犯罪。
至於如何治療,陳家駒解釋,透過行為成癮治療、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多管齊下來改善購物成癮的情況,逐步建立理性消費行為及生活習慣。
此外,有時購物成癮也伴隨著憂鬱、焦慮、強迫等同時發生,陳家駒強調,除接受醫師治療外,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適量的運動,適時紓解壓力,學習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都有助於改善成癮的情況。(編輯:陳政偉)1111207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