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 台北市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1日電)台灣生態近年受外來入侵物種影響深,學者表示,目前低海拔最嚴重入侵種是遊蕩犬貓,近年放任式管理方法已經廣泛被證明成效不彰,遊蕩犬貓對淺山地區的野生動物造成嚴重威脅。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日前落幕。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優聘教授林思民透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重要協議包含在2030年達成將全球30%的陸域或海域規劃為保護區;更廣泛規範名古屋議定書與遺傳序列資訊的公開與共享規則;再次重申原住民與在地社區、婦女、青少年、非政府組織等在保育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這次COP15大會,台灣是以NGO的方式邀請專家學者團參與,林思民是專家學者團的成員之一。
林思民指出,台灣的保護區劃設大致上可分為陸域與海域來陳述。陸域的部分,台灣島上受保護的面積已達20%;但是海域的面積計算方式較為複雜,目前所知的現況是台灣在海域保護區的部分面積仍然不足。
此外,林思民說,台灣在體制上最缺乏的有2點,第1點是對於外來入侵種的控制成效不彰;第2,台灣目前也沒有遺傳資源法。
林思民舉例,目前低海拔最嚴重的入侵種為遊蕩犬貓,近年國內對遊蕩犬貓放任式的管理方法已經廣泛被證明成效不彰,遊蕩犬貓對淺山地區的野生動物造成嚴重的威脅。
遺傳資源部分,林思民說,目前台灣不管是輸入或是輸出各種遺傳資源,均是由各研究單位自行以互惠條例的方法簽署合作協議,缺乏真正的法源依據;使用外來國家的遺傳資源,或者遺傳資源被外來所使用的現況缺乏整合。
林思民強調,如果台灣仍然遲遲未有動作,不僅未來在國際上進行合作研究將面對重重阻礙,國內的生物多樣性資源也會遭外人盜用而缺乏保護機制。
林思民提到,近年較有名的案例均來自他國學者在台灣採集蜘蛛、甲蟲、無尾鞭蠍等特有物種,攜出境外後逕自發表在國際期刊,而台灣的研究團隊既未掛名,也並未列於致謝。
綠色和平今天則發布新聞稿表示,各國達成共識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問題,然而被海洋環繞的台灣,卻連一部「海洋保育法」都拖沓至今;呼籲政府跟上國際腳步,行政院應即刻送出「海洋保育法」草案,展現守護生物多樣性的決心。(編輯:陳政偉)1111221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