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招攬台生 教育界:須留意政策不穩定性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日電)中國近年積極招攬台灣高中畢業生,憑學測成績就能申請400多間高校(大學)。教育界人士分析,中國就業市場是一大吸引力,但仍要留意政策的「不穩定性」,做好功課和心理準備,再決定是否赴中。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接受中央社電訪表示,經歷「太陽花學運」的年輕世代,對中國多持保留和警惕,但對岸祭出的優待確實很多,也有人看重中國的就業市場,或是把中國當成過渡,未來再轉到其他國家讀研究所。

張育萌身邊也有幾個朋友前往中國讀書,彼此經常分享經驗,他建議有意前往中國的學子,要考慮惠台政策的「不穩定性」,政策可能說改就改。且台灣人獲取資訊的管道有限,陸委會每年都花很多力氣去提醒學生,但光靠文宣和發函,不見得能接觸到學生。

「去中國唸書不見得是壞事,但應該把風險和好處並列,及早獲得這些資訊,可能選擇會不同。」張育萌說,台灣學生往往是到中國念了2、3年,才比較完整的認識當地環境,後悔想回台灣也不容易。另外,中國的企業普遍仍把台灣人當「外人」,融入環境有一定門檻,升遷也比較慢,這些因素都須要預先考慮。

女兒在中國就讀某「雙一流名校(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二年級的邱姓家長接受中央社電訪指出,當初女兒在台灣考上清大、政大,但後來選擇前往中國,主要是參考了世界大學排名,並考量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人口眾多,未來就業市場寬廣。

邱姓家長說,女兒讀的是新聞傳播,本來他們也擔心中國相關管制較多,但女兒想鑽研的是「自媒體」,未來打算擔任幕後寫手的工作,中國這方面正在蓬勃發展。

她也坦承,中國大學確實有在教「毛主席思想」等課程,但教授多半不會強迫學生,多數人也專注在專業領域的學習。只是不入黨(指加入共產黨),確實會有一些活動、營隊、專案無法參加。

邱姓家長也提到,兩岸的學習氣氛差異很大,台灣比較多元和開放,而中國則較為競爭。她的女兒剛入學,就發現同學有人是安徽省的狀元,老師在線上隨便發出一個問題,都會有學生認真地引經據典回答,彷彿隨時都能出一篇演講般,確實須要一些時間適應。

大學問網站執行長魏佳卉觀察,赴中國求學的台生沒有因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減少,畢竟有數十萬台商、台籍幹部在中國工作,且中國籍配偶的子女,也普遍進入升大學的階段。她分析,這些人對中國環境有一定的瞭解,甚至小時候在中國生活過一陣子,到中國讀大學的意願也較高。

魏佳卉表示,中國各校入學門檻不一,但近來除了「雙一流」,甚至開放到「二本」或技職。且對岸為吸引台灣學子,升學選填制度也完全比照台灣甄試的習慣,使用學測的成績,對學生來說,就只是多填一張志願卡而已。

魏佳卉認為,許多青年對政治冷感,反而更關注自身的就業發展。她以自己到各縣市演講、升學輔導的經驗,發現即便出了都會區,仍有學生、家長主動詢問赴中的管道,「這世代小孩務實到你很難想像。」整體趨勢值得教育界觀察。(編輯:陳清芳)1120302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