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13日電)日本第2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大江健三郎3月3日逝世,享壽88歲,曾翻譯其芥川賞作品「飼育」的作家林水福表示,一般人認為文學是紙上談兵,但大江健三郎卻認為文學能解決人生問題。
大江健三郎曾於2009年受中研院之邀,訪台參加「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研討會,並在與作家莫言、朱天文對談時透露,已在台灣旅館決定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水死」的結局。
除中研院外,大江健三郎也應出版社邀請舉辦簽書會、講座等。林水福當時曾擔任講座主持人,並以大江健三郎作品「個人的體驗」於研討會發表論文。
林水福表示,在大江健三郎奪得諾貝爾文學獎隔天,他正在日本擔任客座研究員,「超商裡不管是經濟、體育報紙,頭版都是大江健三郎奪獎的消息。」令他印象深刻,大江健三郎訪台時則展現親切一面,還曾於講座中分享自己與兒子的故事。
大江健三郎的長子大江光患先天性頭蓋骨異常,「個人的體驗」中,大江健三郎形塑一名父親角色「鳥」面對殘疾嬰兒的心路歷程。大江健三郎曾在「個人的體驗」中文版自序表示,這部長篇小說描述的主要角色就是光,如今光雖然在言語上還有一些障礙,但仍以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持續展現自己。
林水福表示,「個人的體驗」類似私小說,可以從中看出大江健三郎從兒子身上所體悟到的事情,但寫法又與真正的私小說不同,並非直接以兒子作為角色代表,「他積極透過文學解決人生問題。」而這也能看出,被一般人認為是紙上談兵的文學,在大江健三郎的看法中,文學反而是能夠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
林水福表示,許多作家寫作久了也許風格會趨於一致,寫作是種藝術,每名作家能創造的風格都不一樣,但大江健三郎最不容易的是每完成一部作品後,下次又能打破前部作品塑造起來的風格,也因為如此,寫作的題材才能部部不重複。
大江健三郎23歲時以作品「飼育」奪下日本芥川賞,成為當時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林水福為「飼育」中文版譯者之一,林水福說,大江健三郎奪獎時還在唸大學,並因受師長渡邊一夫教導,學習以3年為區隔,專注鑽研一名西方作家的書籍及外界評論,在大江健三郎的著作中常能看見他引用西方名家的字句。(編輯:張雅淨)1120313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