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31日電)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統計,兒少網路負面衝擊3大樣態包含網路霸凌、性私密影像外流、網路詐騙,專家並指,兒少對數位隱私保護觀念不足。對此台少盟呼籲政府亟須關注甚至立法保護。
為防網路時代兒少長期暴露於數位環境中,可能遭受負面衝擊,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今天舉辦「大人們你到底在擔心什麼?」座談會,邀集專家學者探討問題樣態、師長可採取因應策略與相關規範。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理事長林月琴致詞表示,數位帶來文明,但也帶來網路性暴力、網路霸凌、仇恨言論、網路詐騙等負面情況,聯合國調查全球有48%人上網,其中又有71%是兒少,如何降低衝擊,需要努力。
林月琴指出,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2021年接獲2.5萬件青少年申訴案,其中33%是暴力霸凌,22%涉及色情內容,14%為資訊安全問題;此外青少年因社群平台造成容貌焦慮、比較心態,或可能遭到詐騙,也需要學習情緒適應,都是政府亟須關注甚至立法保護的課題。
iWIN執行秘書劉昱均在論壇中指出,從相關案件觀察,兒少使用網路問題有3大樣態,包含網路公審霸凌,兒少性私密影像外流增加,網路詐騙也開始以中學生為對象;其中以性私密影像增加最嚴重。分析發現根本原因為孩子對數位隱私保護觀念不足,也不知有哪些輔助工具,因此如何成為可靠諮詢對象,成為大人的課題。
Meta公共政策總監陳奕儒以Meta在2022年的調查指出,青少年面對網路世界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對風險感知反應不一,家長對於青少年的管控程度也各有不同;但青少年僅在遇到嚴重狀況的時候會尋求權威角色的支援,但更多時候會向同儕或較年長的青少年尋求支援,監護人須建立良好溝通,才能提供孩子數位陪伴。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常務執行委員張安婷說,法律無法規範和解決所有事情,還是要回到家長如何陪伴、留意孩子,並善用軟體對孩童上網內容做一定程度的監控。不過對網站平台上的違法內容,課以業者移除或限制瀏覽等義務,確實是國際趨勢,如何規範等問題,值得社會探討。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慧雯則指出,調查在TikTok上產製內容的僅占使用者少數,造成內容多樣性低,因此鼓勵孩子創作、豐富平台內容反而更顯重要;此外也需要練習自行設定目的、搜尋資訊,避免長期任憑演算法和同溫層餵食;大人也不能只抱著「都不看最好」的態度,唯有知道孩子在看甚麼,才能跟孩子討論。(編輯:陳政偉)1120331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