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5日電)如何讓學生親近藝術,或讓人走進古蹟,台北當代館以1年計畫「川堂」當解方,在一半美術館、一半校園空間中探討新想像,並以實驗性展覽觀察貧富族群的面貌。
台北當代藝術館建築主體落成於1921年,原為日治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建成小學校」。1945至1994年間,小學校舍被轉用為台北市政府辦公廳舍,該地也在1996年被登錄為台北市定古蹟,原建物正面廳舍整建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專用,2翼部分建築則劃歸為建成國中教室。
當代館今天舉行媒體茶敘,並預告2024年重點計畫。1月27日起,館方呼應藝術館結合校園的獨有歷史風景,邀影藝術家賴志盛操刀,首次開啟連結當代館與建成國中校園間的大門,並以桌球桌場域打造為新「川堂」。
當代館館長駱麗真表示,當代館持續致力維護古蹟,並思考如何將展覽結合古蹟歷史,從賴志盛作品中,蘊含至少需2個人參與的「桌球」概念,強調交流與信任,深化當代館與建成國中的館校合作。
賴志盛說,在「川堂」計畫中,觀眾可以走進學校,學生可以走進美術館,計畫醞釀近1年,除空間與關係被打開外,也是要透過計畫推演「美術館如何走進校園」的議題。
當代館今年將推出4檔主題展,包含「你好,人類Hello,Human!」、「關係人」、「Beta+」及「熱影像」,探討主軸涵蓋AI科技、人權關懷等,另以10檔實驗型展覽匯聚國內外藝術家,同步推動國際交流。
在實驗型展覽中,包含由窮學盟策畫的「貧窮人的台北:《轉運站》」,預計於上半年展出,將回應當代館於城市中所見視角,當代館離台北車站、台北轉運站的步行距離僅10分鐘,在不同世代群體搭乘長途列車進入台北的集體記憶中,探討階級流動、貧富族群的面貌。(編輯:龍柏安)1130105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