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程度與基因有關?國衛院分析台韓17萬資料解密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1日電)過往研究指出,教育程度部分因素受基因影響,但相關研究長期缺乏東亞資料。國衛院團隊分析台灣及韓國人體資料庫17萬餘筆資料發現,不同族群間影響教育程度的基因大致相同。

過往研究發現,教育程度和多種健康結果有高度相關性;而影響教育程度的因素中,環境因素約占6成,遺傳占4成。

不過,這類教育程度與基因遺傳相關研究,大多是針對歐洲白人進行,缺乏東亞族群資料。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團隊利用台灣與韓國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共17多萬人資料,完成目前東亞族群最大規模教育程度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登上國際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

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彥鋒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直接測量認知能力耗時耗力、難以在大規模人群中進行。相比之下,教育程度的資料更容易獲得,且過往研究更證實,教育程度可以有效反應認知能力。而這次研究的結果,也再次支持使用教育程度作為認知能力替代變項的做法。

研究結果顯示,不管是東亞族群間的比較,還是東亞與歐洲族群跨族群間的比較,教育程度都具有遺傳相關性。表明即使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下,影響教育程度的遺傳因素和生物機制,仍然高度相似。

研究也發現,部分基因會同時影響慢性疾病風險跟教育程度。林彥鋒說明,高社經地位者不只有較多資源維持健康,也可能與其認知能力、教育程度有關;因此在制定公共衛生政策時,除了全面性補助或提供健保,也要將不同族群的認知能力納入考量。

「有些基因乍看會造成社會劣勢,但它同時可能有其他優勢,才在長久演化過程中保留」,林彥鋒舉例,思覺失調症患者多在20多歲時發病,往往難結婚生子、留下後代,但此疾病盛行率在人類歷史中卻幾乎固定;研究就發現,原來與較高教育程度有關的基因變異,也與思覺失調症風險增加有關。

「這並非意味著人出生時就決定了教育程度」,林彥鋒指出,過往研究已揭示,義務教育、廣設大學等教育普及措施有助消弭遺傳造成的先天性不平等。

林彥鋒說,同個基因常常不只影響一個性狀,可能同時存在優勢與風險,不能用優劣二分法一概而論;且雖然有一群人現在看起來較具優勢,但其實遺傳越具多樣性,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就越能保護物種生存。(編輯:陳政偉)113091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