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籠茨、金銀細工及藝閣 台南增4工藝技術保存者

中央社  / 台南市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25日電)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今天公布台南市新增「竹籠茨」李養為傳統工藝保存者,「金銀細工」蘇啟松、「藝閣」吳震星及梁添發3人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台南市文資處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文資處近日召開今年第1次「傳統工藝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會議,通過「竹籠茨」李養為傳統工藝保存者,「金銀細工」蘇啟松、「藝閣」吳震星及梁添發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台南登錄傳統工藝藝師已達22人,保存技術保存者9人。

「竹籠茨」是台江地區傳統家屋形式,因早年當地是鹽鹼旱澇之地,曾文溪尚未興建堤防時,許多伏流水與河床飄忽,氾濫成災,先民戲稱無常改道的曾文溪為「青瞑蛇」;村民「避溪蛇求安居」,發展出「竹籠茨」建築工法,使「扛茨走溪流」成為台江地區特有的常民文化。

李養1942年出生於安南區新吉庄,生長在專蓋竹籠茨的家族,自幼隨父兄學習竹籠茨工法,國小畢業後加入工班,諳熟竹材特性、納卦與建屋尺寸規範、風水忌避等知識,工法細緻縝密,建築結構及造型達到「用」與「美」的完美結合,反映台灣先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彰顯出人與大自然共生的智慧。

「金銀細工」蘇啟松國中畢業後進入銀樓學藝,從事神明帽冠製作、修復工作近40年,熟稔金屬工藝技法「一搨、二鑲、三刷洗、四柳(纍)絲」,充分掌握金銀細工相關知識、材料、工具、技術及工序,表現精準、細膩熟練,作品獨具風格。

「金工」多表現在宗教及生活用品,向來是府城傳統工藝大項,昔日更有「打銀街」;蘇啟松有感現今金工技術逐漸式微,投入傳承教學,在校園及社區講習班授課10多年,對傳統工藝保存與教育推廣不遺餘力。

「藝閣」是傳統藝陣中重要項目,深具台灣在地特色,集音樂、戲劇、彩繪、雕飾、陶藝等技藝大成,近年結合各種科技的聲光特效,透過民俗典故、忠孝節義等展演,成為寓教於樂的綜合藝術。

吳震星投入藝閣領域40多年,自小拜師學習彩繪技巧,隨著師父林水拱學習電動花燈布景繪製,充分掌握木工、電子線路、糊紙工藝等藝閣保存技術,創立「天一企業社」,帶領家族成員投入傳統藝閣製作。

梁添發自小跟隨父親梁銘哲學做糊紙、藝閣、花燈、電動、焊接、電器、設計圖及醮壇搭設等技藝,創立「古都民俗實業社」,集傳統藝閣製作技術於一身,近年更結合電動聲光特效元素,兼具傳統與創新。(編輯:郭諭儒)1111125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